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安晚报:美《新闻周刊》掀开新篇章

彼岸花痴 |原作者: 新安晚报|来自: 美编之家 2013-1-7 23:10 1251 0

【摘要】: 从2013年起,有近8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正式停止出版纸质版刊物。与此同时该杂志将于2013年1月第一周推出首期数字版,读者将通过iPad平板电脑、Kindle电子书或智能手机阅读。而正在筹备中全新的数字刊物 ...



纸质版寿终正寝,电子版全面袭来
美《新闻周刊》掀开新篇章
1933年创刊号第一期

最后一期纸质版《新闻周刊》封面


新闻周刊总编蒂娜·布朗



从2013年起,有近8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正式停止出版纸质版刊物。与此同时该杂志将于2013年1月第一周推出首期数字版,读者将通过iPad平板电脑、Kindle电子书或智能手机阅读。而正在筹备中全新的数字刊物《全球新闻周刊》将于2月底问世。“有时候,改变虽不尽如人意,但却势在必行。” 《新闻周刊》总编蒂娜·布朗如是说。


□新晚安报报特约撰稿 易晓石


未来前途依旧未卜


在数字化浪潮中,《新闻周刊》并不是第一家被迫转型或面临淘汰的媒体。2008年,坐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等重要媒体的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业集团宣布申请破产保护;2009年,拥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纸媒发行而改出网络版。转型或是关门——这似乎已经成为许多纸质媒体的最终归属。当然也不乏转型成功的案例。美国百年大报《纽约时报》就是一个例子。据彭博社报道,《纽约时报》电子版经营比预期要好,预计该报2012年度数字订阅收入为9100万美元,将超过广告收入,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给传统纸媒的转型带来一线曙光。

面对老牌杂志的数字化转型,总编蒂娜·布朗一直强调,“《新闻周刊》不是一本传统意义的杂志,或者一个墨守成规的地方。本着这样的精神,我们进行了最重大的改革,拥抱数字媒介,我们的竞争者终有一天将以同样的热情拥抱网络。我们依旧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新闻周刊》的记者和编辑们希望能在该刊创刊80年之际重获新生。蒂娜·布朗说:“《新闻周刊》很快就要八十岁了,于二月揭开面纱的全新数字刊物将带领着读者迈入新的未知领域。然而有一样东西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我们做最高品质新闻的承诺。”

《新闻周刊》再一次载着希望和失落走上了一条未知的新道路。是一群优秀的新闻人让老牌杂志重获新生?还是《新闻周刊》的剑走偏锋让它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


老媒体走向下坡路


1933年2月17日,第一期《新闻周刊》惊艳登场,它史无前例地使用了7幅图片作为杂志封面,分别代表一周7天发生的重大新闻。1961年,《华盛顿邮报》将其收购,《新闻周刊》开始成为仅次于美国《时代》周刊的第二号杂志品牌。1991年是《新闻周刊》的鼎盛时期,据皮尤研究中心统计,它当年发行量一度高达330万。

《新闻周刊》的衰落始于2009年,由于它当年一季度就亏损了2000万美元,时任《新闻周刊》的总编乔恩·米查姆决定将发行量减半以防止破产。2010年,92岁高龄的音响业大亨西德尼·哈曼为了拯救这本垂死的传奇杂志,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从《华盛顿邮报》公司手中买下《新闻周刊》。不久之后,《新闻周刊》与新闻网站“每日野兽”联姻,轰动一时。作为慈善家,哈曼是《新闻周刊》的忠实读者,甚至购买过第一期杂志。

万事开头难。联姻成功伊始,大部分代表着《新闻周刊》风格的著名撰稿人纷纷出走。那个时候,没有执行编辑,没有新闻编辑,没有总编辑,没有专题编辑,华盛顿分部连主管都没有了。广告商陆陆续续撤资。装在办公大楼上的让《新闻周刊》引以为傲的商标也隐没在华尔街的写字楼之中。仍然留在《新闻周刊》的那些老员工还没从两家联手的事情当中缓过劲儿来,就得面对浅灰色间隔墙另一头的那些“每日野兽”的新同事,共处一室。双方的关系就像是足球比赛的两支队伍,十分紧张。

蒂娜·布朗回忆道:“然而,这样一出郁闷的“办公室喜剧”很快就被我记忆中最令人惊异的一连串的大新闻所盖过风头:阿拉伯变革、难以置信的日本海啸、本·拉登之死和卡扎菲倒台。没有什么比处理突发新闻更能检验新闻媒体优劣的了。可喜的是,虽然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了解,但不论是撰稿人还是编辑、不论是男是女,这支拼凑出来的新闻队伍却迅速地进入各自角色,为《新闻周刊》迸发出更多才华的火花。”

销量锐减和与其他转型时期的重重困难并没有带给《新闻周刊》的记者编辑们过多的困扰,在他们擅长的新闻领域,《新闻周刊》依旧表现出众。

2011年年初,《新闻周刊》巴黎分部主任兼中东新闻编辑的克里斯·迪基曾独自一人奋战在阿拉伯分部。当年1月份,他与人合作,撰写了扣人心弦的突尼斯总统及其家族如何进行恐怖统治的相关报道;三周后,他报道了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的倒台。受雇于《新闻周刊》的年轻记者迈克·基里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埃及活动家韦尔·戈尼姆的独家新闻。而2011年5月的本·拉登之死更是拉开了《新闻周刊》相关报道的马拉松序幕,新合并的员工们摩拳擦掌,除了常规发行外,又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做出本·拉登 的特刊进行特别报道。

《新闻周刊》驻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资深通讯记者萨米·郁沙夫扎为了获取本·拉登相关的第一手照片和信息,不惜彻夜开车赶到本·拉登被击毙的阿伯塔巴德,即使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相关人员已经在现场拉起了警戒线,他也仍然在现场采访那些心有余悸的邻居。击毙拉登行动结束后不到24小时,“每日野兽”网站的用户便在第一时间知悉了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这次行动;三天后,《新闻周刊》刊发了有关拉登潜逃生活的相关报道。郁沙夫扎还曾和《新闻周刊》伊斯兰堡分社主任——不知疲倦的罗恩·莫罗一道,就激进力量的新平衡这一话题对塔利班的最高指挥官进行过一连串的独家采访。


再次陷入孤立境地


2011年4月,收购《新闻周刊》的西德尼·哈曼因病去世。《新闻周刊》的编辑们选择了以哈曼先生最欣赏的方式来对他表示敬意——那就是继续做一本很棒的周刊。不过哈曼的家人似乎并不领情,立即决定不再资助这家年年靠负债存活的杂志。到2012年6月时,《新闻周刊》每期销量已下滑至150万份。

“每日野兽”网站的所有者巴里·迪勒表示,除了放弃《新闻周刊》,哈曼家族别无选择,实际上,一开始接受它就是个错误。“《新闻周刊》今年一共只有500多页广告,并且还不稳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迹象,我们不能再继续印杂志了。”

失去了支持的《新闻周刊》并没有一蹶不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中依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本·拉登被击毙的两周之后,中东和平进程仍不明朗,另一条消息却在纽约爆炸性地传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因被指控性侵一名曼哈顿酒店的女服务员而被逮捕。出于报道新闻的那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新闻周刊》记者团队最终针对这起丑闻事件的另一个核心——女服务员纳菲莎杜·迪亚洛进行独家专访,最后写出了题为《女仆故事》的封面报道,讲述了这位不幸的几内亚妇女被卷入这起丑闻的媒体风暴漩涡,并要与那位在酒店房间遇到的、有望成为法国总统的男人进行抗衡的传奇故事。

《新闻周刊》总编蒂娜·布朗认为“在过去的两年中,《新闻周刊》人从不胆小,从不怯懦。”一边是充满理想的优秀新闻人,另一边是日益萎缩的收入,《新闻周刊》就是在这样的艰难中挣扎了漫长的两年。面对毫无起色的收益,他们被迫走向数字之路,做出了第二次改变。

相关阅读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3-29 00:20 , Processed in 0.047934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