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美《时代》杂志评出05年度最佳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4 16: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R]将于12月19日正式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5年度的最佳照片。这些图片的主题有的反映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如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及印度洋海啸及南亚大地震等,有的则为政治性体裁,如阿富汗及伊拉克今年举行全国大选时的有关图片。

  [B]《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005年“年度最佳图片”为:
[/B]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208547.jpg[/img][/ALIGN]
托马斯-多扎克拍摄的《水与火》[/COLOR]

  托马斯-多扎克拍摄的《水与火》。这张图片反映了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新奥尔良后,加登区的许多房屋浸在水中的情景。另外一边则是燃烧产生的烈焰,抢掠者正在灾区大肆焚烧抢劫。

  布鲁克斯-波拉瑞斯拍摄的《比红宝石更珍贵的》。这张图片反映的是一名医生将自己除结婚戒指以外的所有的首饰卖掉,以资助阿富汗9月18日举行的大选。

  美国《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1923年3月由亨利.R.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由时代华纳公司在纽约出版。该刊的宗旨是要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并辟有多种栏目,如经济、教育、法律、批评、体育、宗教、医药、艺术、人物、书评和读者来信等。刊物大量使用图片和图表,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断的大众性期刊,其编排广为国内外新闻杂志所效仿。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该刊拥有一批精明能干的撰稿人记者,还有一支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覆盖面遍布全世界。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209466.jpg[/img][/ALIGN]
军人的牺牲[/COLOR]

  詹姆斯-拉特维摄的《军人的牺牲》。在这张图片中,美国军官马德鲁-布拉多克在伊拉克被反坦克雷炸伤,在德克萨斯的医疗中心接受治疗时,正在检查自己受伤的腿部。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209137.jpg[/img][/ALIGN]
临时停尸体间[/COLOR]

  安德鲁-吉帝拍摄的《临时停尸体间》。这张图片反映的是在南亚海啸中,救援人员将泰国的一座寺庙用作临时停尸间,用冰块保存遇难的遗体。



[/TD][/ALIGN][/TR]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407864.jpg[/img][/ALIGN]
参加阿富汗选举的阿富汗女候选人[/COLOR][/ALIGN]
  作品《参加阿富汗选举的阿富汗女候选人》:阿富汗9月18日选举的议会选举是阿富汗三十年来的首次自由选举 。女医生马尔扎卖掉了除结婚戒指以外的所有东西为便为竞选活动筹集资金,她在竞选中面临其它六名候选人的挑战,她最终在选举中落选。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407884.jpg[/img][/ALIGN]
以军在定居点和女定居者发生争斗[/COLOR][/ALIGN]

  作品《最后的抵抗》:按照沙龙总理的单边撤离计划,以色列折除了位于巴方领土的25个犹太人定居点,以军在一个西岸定居点和一名女定居者发生争斗。 摄影:巴利利特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408724.jpg[/img][/ALIGN]
母亲在苏丹难民营为孩子喂奶[/COLOR][/ALIGN]

  作品《苏丹南部的母子》:苏丹南部发生的种族战争已使数万人丧生,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一名患病的母亲正在苏丹的一个难民营为她的孩子喂奶。摄影:格拉 鲁普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518898.jpg[/img][/ALIGN]
海军陆战队员在民航飞机乘客的注视下给凯西少尉的棺木盖上国旗。[/COLOR][/ALIGN]
  作品《美军阵亡官兵棺木回家》:在飞机抵达内华达州的里诺后,海军陆战队员在民航飞机乘客的注视下给凯西少尉的棺木盖上国旗,凯西少尉是在伊拉克阵亡的。摄影:赫斯勒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518855.jpg[/img][/ALIGN]
一名伊拉克男孩在水泥安全墙上玩耍。[/COLOR][/ALIGN]
  作品《在战争废墟上玩耍的伊拉克男孩》:由于巴格达住所在自杀式炸弹攻击中被摧毁,一户伊拉克人家在附近的帐篷里居住,一名伊拉克男孩在水泥安全墙上玩耍。摄影:科里夫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519686.jpg[/img][/ALIGN]
伦敦爆炸案目击者用手机拍下现场图片[/COLOR][/ALIGN]
  作品《伦敦爆炸案目击者》:伦敦七月七日发生地铁和巴士连环爆炸案,照相手机使许多爆炸幸存者成为了记者,他们用照相手机拍下了许多爆炸的现场图片。[/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713730.jpg[/img][/ALIGN]
一名伊拉克妇女手指上的紫色标记表明她参加了1月30日过度议会的投票,这是伊拉克自1953年以来的首次自由投票。[/COLOR][/ALIGN]
  作品《参加投票的伊拉克妇女》:一名伊拉克妇女手指上的紫色标记表明她参加了1月30日过渡议会的投票,这是伊拉克自1953年以来的首次自由投票。摄影:法格提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713357.jpg[/img][/ALIGN]
一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摩苏尔市的一家理发店外执行警戒任务。[/COLOR][/ALIGN]
  作品《在伊拉克摩苏尔执行警戒任务的美军士兵》: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以来的阵亡人数已超过2000人,一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摩苏尔市的一家理发店外执行警戒任务。摄影:迪沃尔扎克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714954.jpg[/img][/ALIGN]
巴基斯坦地震难民废墟中找到的家人照片[/COLOR][/ALIGN]
  作品《地震废墟中找到的家人照片》: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已使 88000人死亡,人们在巴基斯坦地震废墟中找到的家人照片。摄影 :萨马德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80432.jpg[/img][/ALIGN]
斯里兰卡女学生重新回到海边戏水[/COLOR][/ALIGN]
  作品《斯里兰卡女学生重新回到海边戏水》: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3万多斯里兰卡人丧生。在海啸发生数个月后,科伦坡的一群穆斯林女学生重新回到海边戏水。摄影 :赫特林顿。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804523.jpg[/img][/ALIGN]
 海啸难民返回亚齐家乡[/COLOR][/ALIGN]
  作品《海啸灾民回家》: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12个国家的23万多人丧生。由于住所在海啸中被摧毁,这些在班达亚齐无家可归的居民被迫返回位于亚齐省南部岛屿的原居住地。摄影:尤夫里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805726.jpg[/img][/ALIGN]
南亚海啸后印尼一家人返回住所[/COLOR][/ALIGN]
  作品《一切都被海啸所摧毁》: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12个国家的23万多人丧生。在海啸发生的一个星期后,印尼一家人返回他们位于班达亚齐的住所,他们发现住所已是一片废墟。摄影:布兰金索普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957331.jpg[/img][/ALIGN]
南亚地震灾区帐篷里的母子[/COLOR][/ALIGN]
  作品《地震灾区帐篷里的母子》: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已使88000人死亡。一名妇女和她一岁大的儿子在一所医院外的帐篷里避难。摄影:布奥斯登。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958546.jpg[/img][/ALIGN]
南亚地震后男子在清真寺残骸上做祷告[/COLOR][/ALIGN]
  作品《真主的怒火》: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已使 88000人死亡。巴基斯坦的巴拉科特在不到30秒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片废墟,镇子里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在地震中倒塌。8名男子在地震发生后在清真寺的废墟上进行晚祷告。摄影:古特费德尔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0958928.jpg[/img][/ALIGN]
南亚地震中遇难的小学生躺在废墟上[/COLOR][/ALIGN]
  作品《埋葬地》:10月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已使 88000人死亡。巴基斯坦的巴拉科特在不到30秒的时间里就成为了一片废墟,一名小学生的尸体躺在学校建筑物的废墟上。摄影:穆尼塔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1048515.jpg[/img][/ALIGN]
飓风使美国居民房间里一片狼藉[/COLOR][/ALIGN]
  作品《“卡特里娜”飓风留下的纪念品》:“卡特里娜”飓风给密西西比州一户人家留下的纪念品,房间里一片狼藉。摄影:洛回扎恩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1049776.jpg[/img][/ALIGN]
美国家庭查看飓风带来的损失[/COLOR][/ALIGN]
  作品《利塔飓风造成的破坏》:“利塔”飓风在“卡特里娜”飓风来袭后一个月再次袭击了美国墨西哥湾地区,一户美国家庭正在查看损失情况。摄影:霍格兰德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104916.jpg[/img][/ALIGN]
尸体飘在美国飓风灾区的洪水中[/COLOR][/ALIGN]
  作品《失去的天堂》:“卡特里娜”飓风使新奥尔良的埃尔斯恩费尔德社区遭到重创,一具尸体飘在10号州际公路交叉处的洪水中。摄影:迪沃尔扎克。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1143321.jpg[/img][/ALIGN]
数千名疲惫的飓风灾民等候巴士[/COLOR][/ALIGN]
  作品《留在飓风灾区的灾民》:数千名疲惫的飓风灾民在新奥尔良的超级穹顶体育馆外等候将他们撤离至休斯顿的巴士。灾民的队伍很长,而且人们的耐心也到了极限。摄影:安斯沃斯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1144967.jpg[/img][/ALIGN]
美国灾民抱着女儿走下直升机[/COLOR][/ALIGN]
  “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卡特里娜”飓风于8月29日袭击墨西哥湾地区三天后,巴哈姆抱着她的女儿走下直升机。直升机将她们从新奥尔良飓风灾区转移了出来。图为美国灾民抱着女儿走下直升机。作者:奥乌尔克 [/ALIGN]
[IMGA=0,absMiddle]http://www.4a98.com/data/uploadfile/200602/2006021310114447.jpg[/img][/ALIGN]
教皇保罗二世遗体供人瞻仰[/COLOR][/ALIGN]
  作品《最后的旅程》:教皇保罗二世于4月2日去世。在他去世两天后,他的遗体被抬往圣彼得大教堂供人瞻仰。摄影:希尔。[/ALIGN]
发表于 2006-6-15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些强图,细细品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20 03:06 , Processed in 0.095797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