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周报》主编赵世龙的内部讲话(200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6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周报》主编赵世龙的内部讲话<br>
<br>
  &nbsp;中国的周报现象,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热起来的,,从1981年中国青年报开办首家星期刊,到1984年南方日报创办南方周末,南京日报创办《周末》报,到1985年经济日报星期刊问世。到1991年,100多家全国性大报中,有54家开办了周末版,到1993年已经达到200多家。其中诞生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粤港信息日报的星期六───即粤港周末。<br>
<br>
  &nbsp;但随着都市报潮和日报的深度报道的深化,周报热几年后消退,除了一枝独大的南方周末,其他周报大多景况不佳。现在周报市场情况是:原来圈内叫好但不卖座的《粤港周末》没有了,曾经很有影响力的南京《周末》几年前便失去了精英周报意味和原形,目前几乎没有全国性影响;《羊城晚报新闻周刊》在缺乏集团领导支撑、失去了做新闻的硬脊梁后,蜕变成了娱乐性花边报纸《可乐周刊》……<br>
<br>
  &nbsp;目前经营情况较好的的周报类报纸有:IT类的计算机世界、电脑报;体育类的足球、体坛周报;财经类的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特定城市报务类的申江服务导报、精品购物指南等。<br>
<br>
  &nbsp;2004年下半年,顺应这一潮流,相继有几份周报面世。因此,有人说,在厌倦了泡沬化厚报时期的快餐纸以后,在中国,周报与深读纸媒的时代来临了!一份有深度的周报是能俘获受众的心的。在投资媒体成为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暴利行业的情况下,全国性综合类新闻周报是时下都市报和财经报潮流掩盖下的新投资增长点。<br>
<br>
  &nbsp;我们这么认为,这是有市场调查依据的。据不久前《环球时报》一篇文章报道说,据外电调查,目前80%的英国人喜欢看周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最近开始与台湾联合报合作,从2004年8月30日开始,每星期在台北出版一份纽约时报周报。从2002年开始,纽约时报在世界各地寻找合作夥伴。合作方式是,从纽约时报过去一个星期的文章里,选择编辑成周报,夹带在合作的报纸里出版。包括法国世界报,英国每日电讯报,印度亚洲时代报等14个国家的17份报纸都与纽约时报合作发行国际周报。台湾的联合报是纽约时报目前唯一合作的中文报纸。纽约时报新闻服务国际事务部编务副总裁安德森表示,纽约时报长时间向联合报提供稿件,认同联合报的新闻处理方式,而联合报的读者特性也类似纽约时报高学历、高收入、高社经地位的读者定位。<br>
<br>
  &nbsp;《南方周末》是一个例证。在它二年前日益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市场反映和广告投放的行情却并没有出现雪崩,只呈慢曲线下降,近来才临近崩滑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内摸底,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报业市场还没有出现一张同质替代品,如果有,《南方周末》的很多有形和无形资源即转而投向新生的周报。这现出的就是市场竞争的伟力。<br>
<br>
  &nbsp;多年来国内的各新闻周刊的操作一直未见成功(南方周末除外)者。放眼国内同质市场,竟然找不到一张可以与《南方周末》一较短长的同类周报媒体。类型相近的只有一些新闻类周刊与半月刊,如《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了望东方》,《南风窗》(半月刊)但它们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更遑论纸质化的面向大众的全国性综合类新闻周报了。<br>
<br>
  &nbsp;细较起来,中国的传媒人往往只看到美国的《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每期上千万份的发行量与品牌,却少有人认真面对中国大多数读者的价格承受力,尤其在过去《南方周末》的鼎盛时期,5元以上价位的新闻周刊与1.5元的《南方周末》相比,高价位产品的质量和信息量反而远远落后于低价位的,其生存空间自然大大缩小,能有5万份的发行量,便已是谢天谢地。反倒是《南方周末》早早做成了一份纸质化的“新闻周刊”。分析原因,盖因此时中国社会阶层的收入与人均财富尚未达到与美国或日本接近的水平,民众的阅读消费心理与普遍消费承受能力尚不能接受和承受动辄5-10元的新闻刊本。<br>
<br>
  &nbsp;尽管当前日报、都市报普遍加强了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但其操作期限决定了其深度是有限的。举凡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完结,都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发展轨迹周期,它一般恰好是以周为达到高点的完美报道周期,因此,无论在话题设置、话题角度,还是操作周期上,都给周报的深度与调查性报道留下相当大的空间。<br>
<br>
  &nbsp;另外,因为我们选题与报道的是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新闻,这也是我们对抗以地域密集覆盖、选题偏重行政区划的日报的一个有利条件。从这方面说,日报是常规士兵,而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我们则是高技术、高素质的特种部队。c=t]Tu<br>
<br>
  &nbsp;一个空白的巨大空间,市场与读者的呼唤,是我们产生创办《新周报》的冲动导因。<br>
<br>
<br>
竞争对手分析:<br>
<br>
<br>
  &nbsp;《南方周末》多年来几乎没有全国市场的直接竞争者,这的确是市场竞争的一个奇特的现象。多数种类的媒体都存在至少两个竞争者。如美国的《TIME》与《NEWSWEEK》;中国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与《经济观察报》,《财经》与《新财富》等更多的财经月刊,《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与《南风窗》,乃至2003年新出的新华社《了望东方周刊》。惟独《南方周末》在新闻类周报一枝独秀,迄今尚无直接的竞争对手。这给进入新闻类周报市场留下了巨大的市场机会。<br>
<br>
  &nbsp;一直有很多人认为,《南方周末》是无可替代的。原因显然基于两点: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提供的肥沃土壤及其特别的生存空间无可替代;《南方周末》,多年来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立下的“爱心、正义与良知”的丰碑使人只能仰视。如今,《南方周末》历经多次整顿和换血以及人员流失之后,它在道德号召力与言论空间上双重的衰落,加上谢非(原广东省委书记)后的政治舆论环境发生变化,逐渐失去了发声语言环境。第一次为一个正常的同类媒体的竞争创造了条件。<br>
<br>
  &nbsp;《南方周末》自身很难摆脱下滑的趋势。原因可能如下:<br>
<br>
  &nbsp;其一,它的报道空间,已由过去的“敢言人所难言”,到这两年比其他很多同行更为谨慎和“自律”,它的报道空间每期实只7-8个纯新闻版。有大量的版面放在了一些灰色地带,副刊不象副刊,新闻不似新闻。而中国的政治开明度其实已经大大增强。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等一些日报的深度报道经常都比它强。<br>
<br>
  其二,随着宣传官员和与南周色彩相左的高层进入南方周末,原来南方周末报纸风格与定位发生了相当大大的变化,相当部分《南方周末》过去的精英从开始的被迫离开到这两年主动抛弃了这张报纸。它在媒体同行心目中不再有过去的尊崇,加之其待遇大降,在吸引媒体精英上不再具有过去的强势地位。<br>
<br>
  &nbsp;其三,相当部分读者对《南方周末》的阅读心理已由“捧着读”改为“翻一翻”,而后到“偶尔翻一翻”,而能够“偶尔翻一翻”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没有出现可以替代它的同质化媒体。有一位一直深爱着《南方周末》的网友,在他总结的“2003年中国传媒十大事件”里写下了“《南方周末》安乐死”。<br>
<br>
  其四,《南方周末》始终未能清醒地认识到,即使在它的鼎盛时期,也存在着整体内容水准的不均衡和定位失当等问题。2004年扩为32版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未被弥补,反而被放大,如经济版块的“小众化”问题。<br>
<br>
  &nbsp;其五,今年《南方周末》扩版后涨价到2元,在办报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的这次提价,完全是逆市场潮流而动,既丢失了一部分对价格敏感的读者,也为其寻求新的客户制造了障碍。其六,由于前述的《南方周末》目前仍享有的在细分化市场缺乏竞争对手的条件,其广告形势并未随报纸质量大大衰落,相对滞后的广告回落维系了它目前相对过得去的财政状况,使其缺乏猛醒和激变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的“温水煮青蛙”。<br>
<br>
  尽管如此,在没有直接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南方周末》的报道对读者仍是难以替代的信息来源,尤其是在内地报业不太发达的地区(包括上海)。最大的原因是市场没有出现一张可以替代的产品。<br>
<br>
  &nbsp;创办一份与南方周末兑竞的报纸的想法,始于2003年底的一群原南方周末同仁的头脑。因为这群人非常了解光环下的南方周末内部运作及新闻操作上的优劣长短,也很清楚深读周报市场的成功点。南方周末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的有成功的市场定位。当几乎所有的报纸避之惟恐不及的规避政治风险的时候,南方周末却高举彰显正义良知与爱心和反腐败反社会不公地大旗,闯出了其独特的一片天空,因为这是一块处女地,它培养起这块市场一直至今享用着所带来的收益。其从1995年左右开始到2001年遭受重创以来的七八年间,报纸风格鲜明,品牌形象上没有一点模糊,形成“南方周末等于社会公正”的公式效应,赢得千百万读者的青睐,科学而合乎市场竞争规律。在办报理念上坚持精英办报,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周报高端人才,其市场化运作相当明显,广告与发行独有一套。它曾经达到的高度和成功在阐释着一个道理:市场的价值就在于风险,能够在高风险中把握机会,就是市场与现时中国的报业高手。<br>
<br>&nbsp; 《南方周末》的坚持正义良知的勇气和在新闻上的探索固然值得赞赏,但它多次触礁出事,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其报道的幼稚和政治上不成熟。如只有批判、批评,却没有调和与沟通。如报道“靳如超石家庄爆炸案”时,通篇行文严瑾,未尾却狗尾续貂来了句“恐怖主义在中国诞生了!”要知道在“9.11”前,这种提法很犯大忌的。去此一句对整篇文章并无损伤,而且行文里已隐含有此义。却经责编、老总三级流程放出纸面,这说明《南方周末》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会对它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在后来的整顿中,此文就是罪状之一。<br>
<br>
  &nbsp;另如同为南方报系的《21世纪环球报道》,在2003年春刊出李锐访谈一文,本来刊发此文就已经很冒险了,分管社委江艺平亲自将访谈中一段李锐批毛、说得性起后转到说“改革开放也不全对,也有如何如何,然后再谈邓小平的晚年,也犯了晚年政治高压等如何如何的毛病”的句子删去,但不想出报后这段话还是出来了。究其原因,是时任该报某头头的人擅改上级领导的红样放上去的。后来该报因此被中宣部勒令停刊整顿,至念没有恢复。江艺平后来与我谈及此事时感叹:“要是没有那一段话,本来打打板子,写个检查,或者撤一两个人就可以了的,报纸还是能保得住。但有了那二百字,就不行了”<br>
<br>
  对于南方系的这种现象,有省部委一级的官员感叹:它怎么从来不和我们交流、沟通?平时我们也很喜欢这份媒体,但有好的建议无法与它交流勾通,出了事我们想帮它也没办法。这说明它虽有成功一面,却也有新闻操作上独沽一味。未来的《新周报》一定要避免这一点。<br>
<br>
  &nbsp;对比同为舆论监督报道为主的媒体,央视焦点访谈对舆论监督报道与政策性把握,就显出《南方周末》某些方面的偏激冒进。央视评论部主任梁建增在4月下旬和我的交谈中也谈及《南方周末》报道上的偏差性,我们都认为:南方周末总是站在以民间立场批评政府,不肯调和与建设性沟通性的报道,因而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报道上,总是“怒目金刚”、“匕首投枪”式的单一色调。<br>
<br>
  &nbsp;事实上哪有绝对的批评?报道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焦点访谈坚持着平民视角,坚持着舆论监督,坚持着用事实说话原则,正确认识舆论监督与政府的关系,这是它的生命线。用事实说话是焦点访谈在报道新闻中重要的实现方式,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事实进行调查,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做到客观、准确和公正(这一点上《南方周末》就弱了些,它欣赏骟情的文字。往往容易过。一些报道手法也并不职业。) 同时注重政府的重视与参与(这一点上《南方周末》几乎没有),解决的是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问题。坚持舆论监督不是去煽风点火,不是报道猎奇引起社会的波动,而是去利用报道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同样是以舆论监督为报道主流,焦点访谈的成熟对比南方周末的风风雨雨,值得《新周报》深思借鉴。也是我们今后重点把握的方向。<br>
<br>
  我们认为:正确的办报策略是,在高度敏感的报道领域不求冒进,在遵守新闻纪律的前提下求新求变求好,报道中以事实说话,注重批评报道的柔软度与互动的沟通,避免骟情与主观和概念化的拔高主题,空泛化、情绪化的评论,这样就能从日常报道的流水作业中避免触犯新闻雷区。同时经营好多个品牌项目,避免将过大的发展压力放给某一块版面。同时我们注意到: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日报媒体,都出现了深度化倾向,它们的很多专题报道的选题,与原来《南方周末》的方向风格已有变化,趋向“非大硬化”选题,注重日常与贴近生活普遍性的选题,而且这些报道的方向日益成为他们媒体报道影响力层面的核心内容。<br>
<br>
<br>
新周报的办报理念<br>
<br>
  &nbsp;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尤其是优秀的采编团队。《新周报》聚集一群来自全国的传媒精英,尤其是在一批新锐媒体工作过的有团队精神和求变欲望的职业新闻人。目前加盟新办周报团队的报业人才,多是在中国高端报道领域做出骄人成绩的记者、编辑,具有相当成熟的政治高度与办报经验。套用出《后出师表》里一句话是:“数年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一城之所有”。结合以上综述多点,将来的办报质量与方向把握是有可靠保障的。更多的避免政治风险的办报把握,在于日常的采编流程操作中。<br>
<br>
  &nbsp;新办的《新周报》的出现,一则填补市场的空缺,二则通过全新打造理念的周报,为市场与读者解决了一个后《南方周末》时期的替代产品。我们不是克隆南方周末,而是要在版块设置、办报理念、人才汇流、市场占有方面都超过它,巧妙取代其中国周报市场一哥的地位。也许短时间内在影响力、以行与广告上尚不能与之抗衡,但我们的起点是高的!目标是远的!步子是踏实有序的!三则一网打尽周报与深度报道的高端人才,团队的组合是人才的鼎盛阵容。团队成员现有央视记者数人,原《南方周末》多年流散在外的精英骨干数人。南方都市报、21经济报道、新京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等媒体精英的加盟,另有广州、上海、西安、成都、武汉各地知名媒体深度报道记者数十人,各地报业人才又可就地安置在全国五大记者站,设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五站。就地经营与发掘新闻题材就近采访。<br>
<br>
  现代报业除了资本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高端人才资源,因为当资本投入后,报业的成长,最后对整张报纸的资产评估,往往无形资产要超过有形资产,而团队骨干即可视为这无形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纽约时报》曾经作过这样的一个评估,他们认为,如果《纽经时报》中高层和业务骨干20-30余人突然辞职或假设损失,那么,《纽约时报》的无形资产损失将接近百分之几十。因为他们是报纸无形资产的日常操作者和体现者,市场与读者的认同才会为报社带来发行广告的滚滚财源与品牌效应。<br>
<br>
  &nbsp;《新周报》秉持的是中国国情下的报人情怀。我们办报,既是在浇筑理想和信念,同时也是在经营商品,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层面的商品。《新周报》定位于中国报业未来市场份额最大、最具公信力的全国性综合类新闻周报,我们提出“做中国第一的新闻周报”,整合当今中国报业最具领先地位的团队资源和运营经验,用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资本投入,在两到三年内实现传媒资本的全面赢利。<br>
<br>
  &nbsp;作为一份能在市场上稳扎稳打,长兴不衰的周报,它应有以下的特点:<br>
<br>
  &nbsp;1、选题注重必读性、重要性、贴近性、时效性和独家性。<br>
<br>
  &nbsp;2、建设性的办报思维,沟通、互动的办报立场;<br>
<br>
  3、严谨细致的采编流程操作;<br>
<br>
  4、报道的政治层面、安全度把关;<br>
<br>
  &nbsp;《新周报》的出现,一则填补市场的空缺,二则通过全新打造理念的周报,为市场与读者解决了一个后南方周末时代的深读周报的替代产品。<br>
<br>
<br>
  二.新周报的总体定位<br>
<br>
  &nbsp;《新周报》设常设版面24版。写作风格上,要避免过多的长篇写作,帮助读者“有效阅读”,要求简洁通俗严谨的写作风格,充分借鉴国际领先媒体的报道方式。写作风格上,要避免过多的长篇写作,帮助读者“有效阅读”,要求简洁通俗严谨的写作风格,充分借鉴国际领先媒体的报道方式。<br>
 <br>
  全部24个版,初步安排如下:<br>
<br>
第一叠:社会、时事、经济、国际新闻(12个版)<br>
<br>
1头版+时评专栏<br>
2焦点<br>
4-5调查<br>
6直击<br>
7-8经济<br>
9环球<br>
10环球.格局<br>
11环球.视野<br>
12短闻 <br>
<br>
第二叠:评论版块(4个版)<br>
<br>
13评论<br>
14声音<br>
15舆情<br>
16民生<br>
<br>
第三叠:文体(8个版)<br>
<br>
17体育<br>
18娱乐<br>
19人物<br>
20探索<br>
21文化<br>
22书虫<br>
23钩沉<br>
24人文地理<br>
<br>
传媒经纬论坛 -- 这里是传媒人的网上家园<br>
<br>
我们明确:《新周报》是1.5元价位的周报,“服务最广大的民众”,做“一块半报型纸的新闻周刊”。我们的意图很明确,我们要办的是大多数中国读者能买得起的、价廉物美的大众化严肃类深读新闻周报,让读者接受,并迅速进入和占有市场。我们要涵盖高中低档的读者,在我们眼里,没有“无效读者”这一群体概念,每一份发行最终都会为我们带来媒体的实际影响力,它最终通过量变的积累,反映到我们的订户、广告和传媒影响力上来。<br>
<br>
(出于保密和对竞争对手、媒体战友的尊重,公布时有删节)<br>
<br>
<br>
作者简介:<br>
<br>
赵世龙,男,湖南长沙人,1967年12月生人。<br>
<br>
1993年南下羊城,任职中国首份合资日报、全彩日报《现代人报》记者。开始了其流浪记者生涯。<br>
<br>
1995年任职《粤港信息日报》“粤港周末”记者。<br>
<br>
1996年底至1998年底,任职《南方周末》,为新闻部记者。<br>
<br>
1998年底至2003年9月,任《羊城晚报》机动记者部记者。<br>
<br>
2003年9月至同年底,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栏目,任编委。;<br>
<br>
2004年5月,出任知音集团《新周报》筹委会负责人,同年10月,出任该报主编。<br>
<br>
其多年采访经历主攻各类重大及突发性事件、社会、时政新闻调查报道。多年关注并推出了系列关于三峡的组合报道,独家推出对三峡工程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三峡大坝开裂”,“三峡移民建废城”等批评力度极大的报道,该系列报道被海内外媒体誉为“时代的良心”。是深挖首报揭露“南丹矿难事故真相”的记者。<br>
<br>
又如1997年3月,深入中缅边境界山的原始森林,完成跨国寻找驼峰坠机C—53号机大行动,成为媒界首个进入、发现并报道的记者,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该报道更成了其后年江泽民访美时中美修好的重要话题。<br>
<br>
孤身深入金三角毒窝盘桓,以史笔巨著描绘出正发生着深刻嬗变的金三角。另如独家策划并主持偷拍曝光了湖南嘉禾高考舞弊事件、独家调查陕西商洛地区大面积爆发艾滋病,调查广州长洲戒毒所强卖戒毒女为娼案等,都是为海内注目的高难度独家报道,轰动一时。<br>
<br>
至目前已发表新闻作品400余万字,获得过全国晚报新闻评比特稿奖、一等奖、二等奖;广东省新闻二、三等奖多次。其10年来勤垦踏实的新闻实践,硕果颇丰。被同行誉为是“中国实践派记者代表人物”。<br>
<br>
2003年记者节,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八大风云记者”。<br>
<br>
同年底,搜狐网和新闻圈内惟一以媒体工作人员为对象的《记者档案》联合评选“我心中的好记者”,入围十杰。<br>
<br>
2004年4月,香港大学邀请为访问学者,作品“长洲戒毒所强卖戒毒女为娼案全调查”编选入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教材教案。<br>
<br>
出书著述有《闯荡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探险怒江》(羊城晚报出版社2000年)、《丛林密境》(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解毒金三角——中国记者跨境采访手记》(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调查中国-新闻背后的故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br>
<br>&nbsp;<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3-16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10月26日,湖北《知音》杂志社主办的《新周报》在武汉高调创刊,立志“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超过《南方周末》,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深度高端新闻周报”。<br>
<br>
  创刊伊始,《新周报》便以《南京师大女生停课陪舞事件调查》《女播音员死在副市长的床上》等报道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br>
<br>
  2004年12月5日,创刊不久,仅出版七期的《新周报》被勒令内部整顿。据说,个中原因是一篇题为《精简机构应从省委副书记开始》的评论。<br>
<br>
  《新周报》有关人士当时透露,报社决定休刊三期,2005年1月5日恢复出版。<br>
<br>
  2005年3月15日,《新周报》正式宣布停刊<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20 06:47 , Processed in 0.088628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