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透露几家知名报纸的一些机密之(7)采编分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5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r>
<br>
作者: 扬子早报. 发表日期: 2005-09-12 13:10:55 <br>
<br>
<br>&nbsp; &nbsp; 此次北上考察,一个很深的感受是,采编分离机制在采编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是符合现代报业发展发向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合理地实行采编分离,可以有效提高新闻生产力、提高采编质量,推动报纸采编业务的前进。 <br>
<br>
<br>&nbsp; &nbsp; 在此之前,我从公开的资料得知,北京青年报是北京报业中采编分离做得较早和较好的报社,考察中得知,北京报业里,京华时报是采编分离的先行者,北京青年报只是借用京华时报的模式而已。 <br>
<br>
<br>&nbsp; &nbsp; 为因应北京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目前北京的各市场化日(晚)报都已先后改为采编分离。如北京晚报,虽然其间有过反复,但最终还是趋向了采编分离。 <br>
<br>
<br>&nbsp; &nbsp; 本节将重点以京华时报为例,介绍北京报业的采编分离实践。 <br>
<br>&nbsp; &nbsp; 1.为什么要实行采编分离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是这样回答的:采编分离的主要目的,是遏止和杜绝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很多报纸要生不得要死不能的一大病毒,也是一些报纸由盛而衰的致命因素。采编合一容易产生本位主义,部门利益,这会导致争权夺利,相互拆台。 <br>
<br>
<br>&nbsp; &nbsp; 采编分离也有其不足,比如采编的协调会出现障碍,策划的执行会效率偏低,但这些后果远比不上报纸的前景重要。 <br>
<br>
<br>&nbsp; &nbsp; 新京报称:在任何一个报纸,无论是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离,编采矛盾和文摄矛盾永远是不可调合的矛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采编分离呢?我们尽量地去磨合这种矛盾就是了。 <br>
<br>&nbsp; &nbsp; 2.采编分离的具体优势 <br>
<br>
<br>&nbsp; &nbsp; 采编分离的通俗说法是,记者采集新闻和编辑报纸是两个独立的工作阶段,工作关系是以编辑指导记者,进行新闻的收集、制造和报道工作。 <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对实行采编分离目的的回答,只是一个大方向的,具体到采编实践中,采编分离相对采编合一,优势相当显著,表现在: <br>
<br>
<br>&nbsp; &nbsp; A.贯彻新闻理念 <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一心一意做事件新闻的理念是如何贯彻下来的?靠的就是采编分离,靠的是编辑牢牢把握既定方针不动摇。当记者稿件的方向出现偏差时,编辑可以及时纠正;编辑的方向如果出了偏差,考评人可以进行纠正。如果是采编合一,不同的部门或同一部门中不同的人员想法各异,难于统一,无法贯彻整个报纸的新闻理念。 <br>
<br>
<br>&nbsp; &nbsp; 新京报称,它们的理念能够不动摇,在于它们有一个核心团队,组建了成熟的编辑队伍,然后由编辑去指导记者采集和制作新闻。 <br>
<br>
<br>&nbsp; &nbsp; B.理顺环节 <br>
<br>
<br>&nbsp; &nbsp; 采编合一的模式下,记者和编辑是同一个人,如果第二天的工作停止了(比如休假等),新闻的处理就中断了。采编分离使编辑对版面进行连续的负责,使记者始终处在采集的现场,前后方进行沟通。通过编采分离的方式,可以使新闻的选择有一致性、衔接性和统一性,从而使新闻报道更符合新闻发生的规律。 &nbsp; &nbsp; <br>
<br>
<br>&nbsp; &nbsp; C.便于管理 <br>
<br>
<br>&nbsp; &nbsp; 采编分离这种互为制约,互为补充的模式,使新闻有多个关口的过滤,同时可以保证不断提高新闻质量。从操作上来说,看起来是采编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对报纸质量的一个新的认定和管理模式。这种类似流水线的编排方式,也是先进报业的工作方式。 <br>
<br>
<br>&nbsp; &nbsp; D.利于策划 <br>
<br>
<br>&nbsp; &nbsp; 重大新闻的策划,往往是跨多个采访部门的,涉及到诸多环节;而一线采编人员对具体工作的熟悉,又使他们成为必然的策划主导者。采编分离所实行的编辑记者直接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使编辑工作前移,由静变动,释放了编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编采人员的智慧在互动中呈现整合优势,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供了及时根据具体情况修正报道方案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握版面的方向。 <br>
<br>
<br>&nbsp; &nbsp; E.推动内部竞争 <br>
<br>
<br>&nbsp; &nbsp; 采编分离打破了采访部门的部门利益,面对整个统一的编辑部门,各采访部门处在相同的竞争环境中,一切以稿件质量为上版依据,杜绝了人情稿、关系稿,不存在对记者的照顾。因此,各记者为完成工作量,或为了多上稿,必须加强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地多写稿、写好稿。编辑为了不被淘汰,或不招非议,也必须严格按照编辑大纲,选择优秀的稿件放到所辖的版面上来。 <br>
<br>
<br>&nbsp; &nbsp; 如此,报纸的质量想不提升也难。 <br>
<br>&nbsp; &nbsp; 3.采编分离的分工 <br>
<br>
<br>&nbsp; &nbsp; 简单地说,采编分离的分工,就是记者只管采写信息,编辑只管编辑稿件经营版面,两者互不交叉。 <br>
<br>
<br>&nbsp; &nbsp; 在京华时报,多数采访部门已没有与其相对的编辑部门,记者只是供稿,并可向多个版组发稿,编辑对稿件的质量负责。在京华时报早期,采编上只设两个中心,即新闻中心和编辑中心,所有新闻生产严格实行采编分离。在后期其版面规模扩大后,采编业务上分四个中心:针对北京新闻的叫新闻中心,下分时政、政法、摄影等各部门,另有财经中心、编辑中心(下辖国际国内和文体)、出版中心。现在的四大中心只是为了方便人的管理,其动作模式还是和以前的两大中心(采和编)模式一样,在新闻中心、财经中心和编辑中心里严格实行采编分离。 <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晚报的分工目前基本类似于京华时报,新京报因其报道侧面重点不同,所以在部门划分上稍显差异,其中国新闻部地位相对突出,但在记者和编辑各自对应的职责和上述两报还是一样,实行编辑主导制,编辑有话语权。 <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晨报的采编分离不像上述三报那么纯粹,虽然在部门划分上,采与编辑分开,并且提倡编辑与记者的交流,但编辑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版面仍然由采访部门来主导,其中采访部门的主任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但对于可预见性的重大战役性报道,可由相应版的编辑牵头策划,并由编辑挑选记者制作报道。 <br>
<br>&nbsp; &nbsp; 4.采编分离的运作 <br>
<br>
<br>&nbsp; &nbsp; 各报采编分离的运作大致差不多,一般流程为:下午四点左右召开编前会(北京晚报是早上八点),报选题和分稿,编辑确定自己版上会出现的稿件及重点后,找到采写该稿件的记者,针对稿件提出自己的采写意见;记者也可以主动找到编辑,对采写稿件的一些看法进行交流。在碰撞或沟通中确定采写方向。 <br>
<br>
<br>&nbsp; &nbsp; 各报无一例外地要求责编参加每日编前会,采访部门只需派一名代表列席会议,以作部门工作的解释,或领取会上而置的任务。在京华时报,责编往往中午12点时就到报社,熟悉记者有些什么料,指导记者写稿(或放弃某稿)。新京报则要求编辑下午三点左右到岗,开始工作。 <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还实行退稿制,对于每日未能上版的稿件,要求编辑附上意见退回给记者(具体执行情况不详)。 <br>
<br>&nbsp; &nbsp; 5.采编分离的责权利 <br>
<br>
<br>&nbsp; &nbsp; 采编分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编辑主导制,由编辑来主导版面上稿件的选题、角度、采写,记者只负责采集信息,这一点我们很好理解。 <br>
<br>
<br>&nbsp; &nbsp; 采编分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体现在收入分配上。所考察的北京四报中,北京晚报回避了收入分配这个问题,以不清楚应付过去,北京晨报的回答很模糊,说两者差不多。而京华时报和新京报则明确地表示:在平均水平上,编辑的收入要高于记者。比如新京报的记者平均奖在五六千元,而编辑的平均奖在七八千元;新京报说,尽管编辑收入稳定,但在平均水平上,编辑收入也优于记者。两报的记者都只有那些特别优秀特别勤奋的,收入才会高。 <br>
<br>
<br>&nbsp; &nbsp; 在京华时报,责编直接对中心主任和老总负责。所有记者部主任在业务上服从于编辑。记者部门的主任,其主要职责是主持例会、进行策划,起联络人的作用,是业务带头人。 <br>
<br>&nbsp; &nbsp; 6.编辑人员的成熟 <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晚报是有一定历史的老报纸,经过长期的发展,采编人员相对成熟,因此对于实行编辑主导制,在编辑人选的确定上没有出现困难。而对于京华时报和新京报,因为历史并不长,采编队伍年龄普遍较低,选择编辑人员则相对困难。 <br>
<br>
<br>&nbsp; &nbsp; 新京报因为有南方都市报过去的核心层,而且在面向全国招聘时,网罗了一批精英,所以,尽管人员年轻,但对版面和稿件的驾驭能力上,相比京华时报也显得游刃有余。 <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创刊之初,队伍素质并不出色,编辑的水平也常为记者所诟病。但京华时报坚定地推行编辑主导,让年轻的编辑在岗位上成长,在机制中锻炼,形成了现在行之有效的采编分离机制。 <br>
<br>
<br>&nbsp; &nbsp; 到目前,京华时报队伍已经相对成熟,该报则实行择优秀记者为编辑的做法。 <br>
<br>&nbsp; &nbsp; 7.对本报采编机制的建议 <br>
<br>
<br>&nbsp; &nbsp; 本报目前在新闻采编上基本上也是采用采编分离的机制,但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采编分离标准,本着择其优点为我所用的原则,结合本报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br>
<br>
<br>&nbsp; &nbsp; A.对现在采编部门进行一下梳理,对可纳入采编分离体制的部门进行重新整合,重点考虑文体新闻。 <br>
<br>
<br>&nbsp; &nbsp; B.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在保障收入优势的情况下,将优秀人员放在编辑岗位上。 <br>
<br>
<br>&nbsp; &nbsp; C.加强编辑与记者之间的沟通,提升新闻生产力和新闻生产质量。 <br>
<br>
<br>&nbsp; &nbsp; D.通过完善采编分离机制,改革现有编前会模式。 <br>
<br>
发表于 2005-9-26 1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
发表于 2005-10-9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8-9 11: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了!

看了LZ的文章,大有感触,让我平时有工作的的很多疑惑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19 22:17 , Processed in 0.085978 second(s), 9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