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透露几家知名报纸的一些机密(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8 1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扬子早报. 发表日期: 2005-08-22 09:12:27 <br>
——————————————————————————————————<br>
<br>&nbsp; &nbsp; 此次北上考察,在新闻操作上,以北京报业特点最为突出,而我们所到的北京四家报社里,又以京华时报特色最为鲜明且实用,故本报告将以京华时报作为重点评述对象,其余报社情况略作补充。<br>
<br>&nbsp; &nbsp; 1.新闻理念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新闻理念:做事件性新闻。<br>
<br>
<br>&nbsp; &nbsp; 该报总编在2002年1月2日的一个讲话中,对事件性新闻作了明确阐述:事件性新闻一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昨天”是最重要的时间概念,是日报的立报之本;事件性新闻具有强烈的动感,而非静态的描述。谁解决了事件性新闻,谁在事件性新闻上处于领先地位,谁就握有先机,谁就占据主动,谁就稳操胜券。<br>
<br>
<br>&nbsp; &nbsp; 该报总编称:该报的成功得益于编辑思想和理念没有大的摇摆和反复。反复无常、莫衷一是,是办报之大忌。<br>
<br>
<br>&nbsp; &nbsp; 在坚定新闻理念的基础上,京华时报明确界定了各版版性,使稿件分野不会出现交叉混乱。各守其土各司其职,便于业务的管理。<br>
<br>
<br>&nbsp; &nbsp; 新京报同样是一份个性鲜明的报纸,其新闻理念明确地提出“不走都市报的老路,走第三条道路,讲求法制、人文”。<br>
<br>
<br>&nbsp; &nbsp; 新京报新闻操作之成熟老到,让人很难相信他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而它的秘诀在于“报纸的成熟,在于有一个核心团队,将自己的理念灌输到队伍中去”。<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晚报没有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新闻理念,但它追求当日新闻的精神,也可作为类似理念来看待。<br>&nbsp; &nbsp; <br>&nbsp; &nbsp; 2.新闻结构<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杀入北京,掀起了北京报业的一场革命。除了体制和理念方面外,体现在版面上的,则是新闻构成上的变化。<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总编说,以往北京的报纸副刊化严重。<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创刊后,北京所有综合性报纸,如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娱乐信报、北京青年报,都无一例外地向京华时报靠近,空前重视本地新闻,并由此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扩版竞争,而每一次扩版,首先扩的就是本地新闻。<br>
<br>
<br>&nbsp; &nbsp; 以北京晚报为例,它目前有16个本地新闻版,约占常规版面总量的三分之一,绝大部分是在和京华时报的竞争中增加的。<br>
<br>
<br>&nbsp; &nbsp; 除了本地新闻外,北京各报普遍重视评论和深度报道(这两块也许部分选题包含在本地新闻之内)。虽然各报力量实施不一,但都在朝这两个方向使力。<br>
<br>
<br>&nbsp; &nbsp; 特别是京华时报和新京报,每日都有两个固定的版面安排评论。京华时报以摘编评论和约稿为主,新京报还有自己的评论员。<br>
<br>
<br>&nbsp; &nbsp; 在深度报道方面,北京晚报有两个版的“关注”版,囊括一切热点事件;京华时报每日有“热点”版,关注事件性报道;新京报有两个以上的“核心报道”,关注观念性报道,不拘泥于事件,看重事件后面的深层意义;北京晨报也有名为“都市聚焦”的类似版面。<br>
<br>
<br>&nbsp; &nbsp; 对于深度报道,北京晚报和新京报都有核心报道队伍,与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人员相对独立。如果在选题上与其他部门撞车,都是其他部门给深度报道让道。京华时报和北京晨报的深度报道队伍比较灵活,谁都可以报出自己的选题,经批准后自行进行操作,如果需要版面支持,由非本地新闻的版面让道。<br>
<br>
<br>&nbsp; &nbsp; 另外,在本地新闻之外,各报也重视财经新闻和文体新闻,在给予足够多版面的同时,各报不约而同地都将财经新闻单独成叠,而文体新闻,除京华时报没有单独成叠外,其余各报也大多单独成叠。<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强调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报道。在版面设置上,在实践中找问题,边做边调整,内部反应不佳的(比如读书版)就撤掉。做得好什么就做,做不好就撤掉。<br>
<br>&nbsp; &nbsp; 3.采编业务流程<br>
<br>
<br>&nbsp; &nbsp; 北京四报目前都是实行采编分离制,其采编流程也是因应这一体制而定(采编分离机制后文再详述)。总的来说,无论是常规报道还是战役性报道,都是以编辑作为主导。<br>
<br>
<br>&nbsp; &nbsp; 出早报的各报,一般都是在下午四点左右举行编前会。北京晚报因为是下午出报,故其编前会是在早上八点左右举行。<br>
<br>
<br>&nbsp; &nbsp; 以京华时报和新京报为代表的报纸,举行编前会时,值班老总、编辑中心主任和编辑参加,记者只要求各部派一名代表,采访部门的主任不用参加编前会。在编前会上,采访部门将当日稿件标题(或提示性语句)和策划选题上报,现场分派给各个编辑对应的版面,会后由编辑与记者沟通当天的新闻操作,指导记者完成稿件。<br>
<br>
<br>&nbsp; &nbsp; 新京报的编前会,在报稿和分稿前,还进行评报,评报时只说缺点,不讲优点。<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晚报的编辑前会有两个,有老总参加的主要编前会先举行,参加人员稍多一些,主要是定一版内容和各版头条,之后继续举行另一个小范围的编前会,确定当天“关注”版的选题,然后“关注”版成员再按确定的选题进行后续操作。<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晚报“关注”选题的来源,一部分来自其核心报道组的自选,一部分来自于新闻策划室,该室每天浏览北京当地报纸、电台、电视,向老总汇报当天可做大新闻,形成文字报告,然后由总编分派任务给具体部门。<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晨报的编辑前会与北京晚报的前一个编前会类似。<br>
<br>
<br>&nbsp; &nbsp; 相对于京报集团的两家报纸来说,京华时报更注重采编之间的互动和对稿件的筛选。编辑对稿件作出评估后,自行确定各版头条,将一般稿件弱化处理编成简讯,其毙稿率一般在50%左右。其热点版以本地事件为主,本地新闻版需要版面,其他版让道。重大新闻策划由责编负责,要闻部是编辑部主任牵头,由主任定责编人选及人员数量,然后由编辑来组织策划,编辑直接与记者沟通。中心主任只负责协调作用。<br>
<br>
<br>&nbsp; &nbsp; 新京报在新闻策划上是动态滚动的,对记者素质要求较高。编辑先指导一个方向,记者将所见所闻报告给编辑,编辑再修正,寻找新的方向。<br>
<br>&nbsp; &nbsp; 4.特色操作<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晚报:<br>
<br>
<br>&nbsp; &nbsp; 其深度报道一般是当天确定选题当天操作完成。当天成稿,连采带写只有三个小时,各记者联合采访,分派不同的点,分两个组,每组一个组长,由组长统稿,一个组盯一个版。<br>
<br>
<br>&nbsp; &nbsp; 改造版面,加大文化体育报道分量,使报纸和读年轻化。<br>
<br>
<br>&nbsp; &nbsp; 京华时报:<br>
<br>
<br>&nbsp; &nbsp; 试图在纯新闻上走出一条路来,基本上拒绝副刊。<br>
<br>
<br>&nbsp; &nbsp; 将新闻战线细分,一个大战线分解成若干小战线,每个小战线上分派多名记者,比如北京晚报一个人跑的商业旅游线,京华派7个人跑。因为有采写任务的压迫,记者被逼沉到最底层去,从而抓回新鲜活泼的战线新闻。<br>
<br>
<br>&nbsp; &nbsp; 北京晨报:<br>
<br>
<br>&nbsp; &nbsp; 坚持推行首席记者编辑制,对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按照业务能力评定首席,给予业务上的肯定和收入上的倾斜。<br>
<br>
<br>&nbsp; &nbsp; 新京报:<br>
<br>
<br>&nbsp; &nbsp; 编辑指导思想:A.拒绝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如“杀人恶魔”等词是不允许出现在版面上的。B.版式上拒绝视觉暴力,不希望靠外在的东西来影响什么。<br>
<br>
<br>&nbsp; &nbsp; 注重写作技巧:A.要求平实,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和煽情的词不能出现。B.要求理性,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主导行文事实,只陈述事实,不进行评判。C.行文优美,讲究谋篇布局。注重细节和场景。<br>
<br>&nbsp; &nbsp; 5.对本报的建议<br>
<br>
<br>&nbsp; &nbsp; 我们认为,本报在新闻操作上,与北京报业相比各有千秋。比如对本地新闻的重视和版面上的倾斜、对策划机制的完善、对优秀记者的鼓励等。而当地一些报纸的做法,因地域特色或报纸性质的不同,即使对它们十分适用,但我们也不宜完全照搬,比如一味摒弃副刊,比如做高风险的时政报道等。<br>
<br>
<br>&nbsp; &nbsp; 现综合几家报社新闻操作的优劣,对本报建议如下:<br>
<br>
<br>&nbsp; &nbsp; A.确立成熟的坚定的新闻理念,并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中,作为我们采编的总指导方针。我们可以借鉴京华时报的“做事件新闻”的理念,也可以另辟蹊径,但归根到底要坚持,并贯穿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去。<br>
<br>
<br>&nbsp; &nbsp; B.进一步强化本地新闻。作为武汉市的报纸,武汉是我们发行的重点区域,本地新闻则是我们的立报之本。新闻的种类不在新奇而在贴近,只要在武汉新闻上牢牢地占据绝对优势,在款来的新闻竞争中,武汉晚报就能立于不败之势。<br>
<br>
<br>&nbsp; &nbsp; C.进一步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保持目前暂的领先姿态。本报深度报道目前只是在形态上领先,但内容往往不堪一读,楚天都市报即将闯入这一领域,形势逼人。应对之策在于,抓好选题,强调事件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前瞻性和背景性;做好深度报道的队伍建设,可以考虑以“胡俊视点”为基础,组建深度报道的核心报道队伍。<br>
<br>
<br>&nbsp; &nbsp; D.改造文体新闻和副刊,特别是对文体新闻在版面上进行倾斜,以改造本报读者的年龄层。<br>
<br>
<br>&nbsp; &nbsp; E.增加新鲜的年轻的血液,充实采访队伍,将记者逼到一线,增加采写数量,提高稿件淘汰率,以提升本报的新闻质量。<br>
<br>
<br>&nbsp; &nbsp; F.充分发挥一线采编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新闻策划并主导新闻策划。<br>&nbsp;<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3-28 23:46 , Processed in 0.134725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