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比拼新闻之上的智慧--《北京青年报》编辑王林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27 21: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比拼新闻之上的智慧--《北京青年报》编辑王林问答 <br>
<br>
  作者:本刊记者 施爱春<br>
<br>
  《传媒观察》2003、1<br>
<br>
  夜晚,在北京朝阳区白家庄那幢闪烁着&quot;北京青年报&quot;霓红灯的大楼分外醒目,在大楼的九层,在北京青年报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王林开始和伙伴们策划调制新一天的新闻大餐。从2002年7月1日起,北京青年报每周一推出四个整版的&quot;中国百姓蓝皮书&quot;,报社力邀16位青年学者,分别撰写了16分国情报告,用通俗的语言从经济、人口、教育,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16个方面,反映出中国这些年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整个报道规模宏大,有气势,有深度,系列报道一经刊出,读者纷纷收藏报道,要求报社将报道汇集成书。北京青年报不仅善于策划像&quot;中国百姓蓝皮书&quot;这样的大制作,也能把提醒&quot;膀爷&quot;穿件T恤这样的报道做出彩儿,可谓&quot;小大由之,能重能轻,大可拔萃,小可出类&quot;。<br>
<br>
  王林,江西临川人,1968年生,199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毕业进入北京青年报总编室,多年在新闻策划一线,现任北京青年报总编室主任和新闻采访部副主任。<br>
<br>
  问: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在北京报业市场的市民报中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现在市民报新闻同质化严重,而行家认为同题新闻时代拼的是策划,北京青年报的新闻策划是一个显著特色,报社为什么对此越来越情有独钟?<br>
<br>
  答: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同题新闻大大增加,一张报纸70%的新闻相同变得司空见惯,有时翻开报纸的头版,完全一模一样,要打破同质化竞争就是差异化,这就是策划的原动力,与众不同的新闻是报纸的一个增长点。<br>
<br>
  问: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策划理念,从北京青年报的实践看,新闻策划分成哪几类?<br>
<br>
  答:我在北京青年报搞了十几年的新闻策划,就我们的运作来说,我以为策划可以分为五个层面,最高层面的策划是独家新闻,别人没有的新闻我有;第二个层面是独家角度、独家观点的新闻;第三个层面是全面覆盖,全方位报道,规模大,资讯内容特别全,有一网打尽的架式,这是策划的第三招;第四招是新奇的版式,新奇的、生动的图片;第五招是漂亮的文题,这包括行文的文字要精致,标题要新颖。 <br>
<br>
  问:新闻策划与地域新闻媒体的文化息息相关,广州为代表的粤派新闻是&quot;锐气&quot;,上海为代表的&quot;海派&quot;是&quot;洋气&quot;,北京为代表的&quot;京派&quot;是&quot;大气&quot;,同时从新闻策划的层面上讲,是不是有高下之分?<br>
<br>
  答:地域文化对媒介的新闻策划确实有影响,我们实践的上面五个层次的新闻策划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其中拼标题拼文字,是竞争中最大量的新闻策划,几乎每天碰到,经常这么干,在金字塔下面;独家新闻有运气的成分,在这金字塔的上面。也就是说第五第四层都是些大路货,前三个层次是有难度的,独家新闻好比围棋中的九段,策划的境界越往上越高,策划的力气越往上花的越大,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往往更大,从投入和产出的效率看,这又好比一个倒金字塔,越是独家的新闻策划的投入就越大。<br>
<br>
  问:新闻策划有事前策划和事后策划的大体分类,在实践中,你们是如何操作的?<br>
<br>
  答:正常的新闻策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无中生有,一种是锦上添花,后一种是事情本来就有,再给予它权威的解释就完了,最高境界的新闻策划是无中生有。这两种功夫对策划人的要求不一样,值得搞新闻的同仁仔细探究。 <br>
<br>
  在实践上,北京青年报的策划有前置性策划,像党的十六大召开、中国申奥成功、世界杯足球赛、亚运会、2008年的奥运会,还有每年的全国&quot;两会&quot;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预知的。再比如美国要进攻伊拉克,只是准确的时间不知道,也可以预知。这类报道的策划关键是要有个时间上的提前量,时间越早越主动,往往时间的提前量跟策划报道的质量成正比,相反越迟越被动。另一种是后置性的,这种策划的频率更高,许多事情突然出现了,怎么报道,这是编辑每天都会碰到的,例如,头一天航空公司组建的几大公司挂牌,对中国的老百姓有何影响?业内人士、专家、行家怎么看这些问题?美国国会授权对伊位克动武,美伊一旦开打,油价会有什么走势,北京的出租司机会关心,另外北京还有70万辆私家车也很关心油价。<br>
<br>
  突发事件出来以后,从什么方向指导记者去挖掘新闻,这是对编辑策划功夫的一次大检阅。可以看出,预知性越强的新闻,新闻的质量越差;预知性越差的新闻,往往新闻的质量越高。<br>
<br>
  问:现在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有新闻策划,有的还请了一大批社会智囊来&quot;借脑&quot;,各家的套路不尽相同,你认为在新闻策划中,什么是最主要的操作原则?<br>
<br>
  答:北京青年报这些年在新闻策划上主要使用了以下的招数:拉近原则,不管国际国内发生了什么新闻,都力图在北京找到它的投影点,巴以冲突,这是一则国际新闻,如何和北京联系在一起呢?那天我们派记者到巴驻中国大使馆,让他跟随巴驻中国的大使共同度过一个晚上,看这位大使虽然自己在异国的土地上,在国家危难时如何忧心如焚?这位大使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我们的记者还抢了大使的电话跟阿拉法特通了电话。这种国际大事,在北京有几个人,与他们的国家息息相关,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命运,这种新闻北京人肯定关心。<br>
<br>
  事实上,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可以在北京找到投射点,北京有所有国家的使馆,北京青年报有这个条件,加上中国外交部驻外人员的家属都住在北京,国外一有大事,特别是灾难,北京青年报首先是面对突发灾难报新闻,看有没有中国人?是不是平安?哪怕是一两个中国民工。国内的突发事件也是如此,牡丹江火车出轨了,有没有北京人?一问,果然有两个北京的教授。中日贸易大战,山东寿光的大蒜卖不出去,北京大的农贸市场里出现了山东大蒜的叫卖声,这就是新闻。<br>
<br>
  北京青年报的新闻策划定位的是全球眼光,报道北京这个城市人关注的新闻,而不是仅仅报道在这个城市发生的新闻,这是我们新闻策划的基础。这个新闻角度我们运用得比较成熟,我们不局限于一个城市,全世界的主流报纸都是这个模式,纽约时报的新闻70%是纽约人关心的,但它的影响却是全世界的。<br>
<br>
  问:现在传媒界的人提出,提倡新闻策划反对策划新闻,这是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加强新闻的可看性,对新闻策划操作的分类,有的从思维学角度,有的从新闻价值要素的构成角度分,北青报的新闻策划除了拉近的招数,还有些什么招数?<br>
<br>
  答:我们新闻策划的另一个原则是时空转换原则,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的转换,一个是空间的转换。大家知道,旧的新闻是历史,旧新闻出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手法,有时一变就能引起轰动。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在中国公映前,我们从上海的《申报》上找到一条新闻,当年失事的这艘船上有6个中国人,这6个中国人是谁?他们现在还活着吗?经过调查,六个人两个活着四个死了,最终我们派记者找到他们,这则新闻在《泰坦尼克》公映时我们以强势版位推出,结果这篇稿子转载率100%。再比如,二战珍珠港事件,在夏威夷有多少中国人?他们如何与美国人民一道英勇抗敌?这些当时都有记载,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忘记了,如果重新找到新闻由头,旧闻也能引起轰动。这种做法,选择特定的时间集中报道,会产生非常强的冲击力。再就是空间的转换,辽宁将儿童半票的标准从一米一提高到一米三,原因是现在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在以前同样的年龄身高长高了。辽宁能这样做?北京为什么不能?<br>
<br>
  还有就是逆向策划,这主要用在对新闻事件的观点策划上。北京大学山鹰社的山难,这件事所有媒体都有报道了,不少媒体在鼓吹&quot;山鹰精神永存&quot;,北京青年报却独辟蹊径,发表了&quot;山鹰到底该飞多高?&quot;的评论,评论指出,假如没有商业运作,假如没有社会和媒体的追捧,山难也许不会发生,山鹰社本是学生娱乐性的组织,而商业动作加进去以后,今年攀6000米,明年6500米,后年7000米,要知道学生是铁打的行营流水的兵,不是同一批训练有素的登攀者在刷新纪录。同时什么三好学生、青年突击手等等的刺激让学生迷失了方向。可以看出,是商业、媒体、社会共同折断了山鹰的翅膀。而一个遇难的大学生联系着六位亲人的生存前途,事件过后有谁关心这些人的悲哀?2002年世界杯我们媒体疯狂地骂韩国,北京青年报在一版发表&quot;我们凭什么愤怒?&quot;有一天,针对西班牙对韩国比赛的&quot;黑哨&quot;事件中,网上骂韩国最多一是西班牙,一是中国,而且中国媒体骂韩国稿件的数量超过了西班牙,一家体育报在一版头条发表&quot;不要脸&quot;,文章简直像泼妇骂街,其实我们并不是直接的受害者,这样有失泱泱大国的气度,是不是中国的&quot;黑哨&quot;太严重了,骂一骂可以掩盖我们的差距?我们在新闻报道充分以后,要有独家的观点,观点的冲击、评论的力量远远高于新闻本身。当然,新闻策划还有放大原则、包装原则等等。<br>
<br>
  问:就新闻策划的路径看,有照搬照抄的,有仿制改造的,有原始创造的,而且,一个跑街型记者和一名思想型记者的价值肯定不一样,你搞新闻策划这么多年,你认为新闻策划的本质到底是什么?<br>
<br>
  答:跑街我们不如《京华时报》,新闻策划《京华时报》不如我们。策划就是贩卖新闻,贩卖新闻之上的&quot;我&quot;,靠的是新闻人员的智慧,我们怎么选择新闻、评价新闻、包装新闻。在新闻同质化时代要避免&quot;胡同里的新闻战&quot;,靠的是大编辑小记者机制下的新闻策划,新闻的竞争是观点的竞争和思想的竞争,这比新闻本身还重要。报道新闻这大有学问,新千年,北京青年报派24路记者到全球24个时区去采访,这样的大手笔新闻界有多少人想到做到?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19 07:46 , Processed in 0.094330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