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四年磨合路:细节决定竞争力(21世纪经济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7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年磨合路:细节决定竞争力<br>
<br>
<br>&nbsp;<br>
<br>
<br>
  21世纪经济报道<br>
<br>
  2001年度<br>
<br>
  经过一年的努力,《21世纪经济报道》已经成为中国内地财经类纸质媒体的领跑者。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其影响力,覆盖率乃至市场份额都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成绩达到甚至超出预期。<br>
<br>
  从报纸内容的建设上看,2001年度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br>
<br>
  第一、组建编辑团队,整合编辑力量;<br>
<br>
  第二、组建采访网络,调整并加强各采访区域的人力资源优势;<br>
<br>
  第三、细化流程管理,完善采编激励与约束机制;<br>
<br>
  第四、构建企业文化,加强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培养强势的价值观,并发挥个体的创造力。<br>
<br>
  就第一方面看,已初步形成了强有力的编辑团队。经过挑选、磨合、调整的过程,新闻业务上细化了综合、财经、产经、IT、商业五个版块的边界,每一版块采用部主任(副主任)负责制,向主管副主编负责。版块负责人操控由选题发动,采访跟踪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它实质上类似于一个事业部的负责人。新闻版块追求时效性及打击力度,以快制胜,后面的非新闻类版块则追求以深度取胜,以不同的功能作为分切面分为管理、评论、生活、财富版块,采用末位淘汰制度,不断引入新血,保持良好的竞争气氛。其中评论版块打造中国最强的经济理论界精英阵容,网罗了中国顶尖的经济学家、学者、学人,在学界中口碑卓著,形成本报独特的评论强势,培养本报的评论员队伍。<br>
<br>
  在第二方面,我们拥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大型采访中心,成都、深圳两个区域采访中心,昆明、杭州、南京、重庆、长沙、西安、大连等八个记者站。这样构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采访网络,对竞争对手而言就是行业壁垒。采访中心实施中心主任、记者站站长负责制,向主管副主编负责,它实际上类似于分公司负责人的角色。负责人的职责在于维持区域团队建设,保持管辖区域内新闻采访的竞争力,控制采访成本,保证区域团队的向心力。<br>
<br>
  在第三方面,解决了采访与编辑管理问题。就整个系统而言,是矩阵管理,与每个版块的责任编辑相对应的,是各区域采访中心的小组,比如综合版块对应各区域中心的综合组。版块负责人与各采访区域负责人密切沟通,每个选题要得到两位负责人的双重批准、监控。并实施目标管理法,记者根据稿件的质量数量打分,编辑根据版面的质量打分,由此确实激励标准。每周一次编前会,解决每周的具体工作。<br>
<br>
  第四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代表的是积极的、向上生长的力量,实现方法是用新闻创造价值,而创造者正是每一位采编与管理人员。因此,我们强调个人价值与团队的双赢。总部与各区域中心一直努力创造充满活力的业务氛围,沟通、学习、提升成为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本能。<br>
<br>
  2002年度<br>
<br>
  一、采访方面:<br>
<br>
  1.建立并完善了五大新闻中心,明确了新闻中心与广州总部编辑中心之间的关系,细化了管理流程。<br>
<br>
  2.完善了新闻中心记者选题开发机制,同时明确了出差审批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新闻题材的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br>
<br>
  3.明确了新闻中心分管编委、新闻中心主任、副主任、小组组长之间的工作权责。<br>
<br>
  4.明确了季度会议制度,使总部的阶段性政策能够保障实施。<br>
<br>
  二、编辑方面:<br>
<br>
  1.明确了业务链模式<br>
<br>
  说明:在该业务链中,在有区域编委的情况下,新闻中心主任除负责选题开发外,同时担负本报主笔并带教见习记者;在有区域编委未有新闻中心主任的前提下,副主任负责选题开发并带教见习记者;在未有区域编委,只有新闻中心主任或副主任的前提下,新闻中心主任负责选题开发并担当区域审稿人;区域审稿人负责区域审稿,并与编辑、版块负责人、总部主管编委同时担负风险防范的责任,对选题的风险防范标准包括政治(政策)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选题由各新闻中心汇总后,版块负责人负责对选题进行筛选,总部编前会具取决权,如对选题取决有不服,可向主编申请复议,主编应召开复议会,在选题有效期内尽快给予答复,对选题取舍标准基本包括新闻逻辑与专业逻辑。<br>
<br>
  2.明确了编辑、版块负责人、分管编委、主编、总编之间的业务关系。<br>
<br>
  3.明确了广州总部版块负责人与各新闻中心小组之间的业务对接关系。<br>
<br>
  4.明确了编委会的议事职能,明确了编委会与执委会之间的工作关系。<br>
<br>
  三、制度建设方面:<br>
<br>
  1.完善了采编评估系统,对稿件从选题、采访、写作、影响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又将选题的评估标准细分为:时间性、来源、质量;采访的评估标准细分为:困难度、专业性、采访源;写作的评估标准细分为:逻辑、文字、平衡性;影响力的评估标准细分为:转载率、美誉度、认同度。其中,采访源指对事实进行求证的多元化程度;平衡性指在写作上规避风险的安全措施与文字技巧;美誉度指在新闻业界的反馈;认同度指在被报道专业领域的反馈。<br>
<br>
  2.完善了周二报的管理系统。<br>
<br>
  3.完善了业务骨干激励系统。<br>
<br>
  2003年度<br>
<br>
  一、内容产品运作:<br>
<br>
  上半年的工作重点在于面对一周两期的转折做出相应的调整,理顺整个采编业务流程,探索感知周二刊的市场规律,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在于寻找周二刊的比较优势并强化执行力,确立财经媒体领导者的行业地位。<br>
<br>
  采编规模的数量对管理提出了挑战,经过半年磨合,总结出一套“大盘”操作的模式,这为以后21世纪经济报道的扩张奠定了人力与组织的基础。<br>
<br>
  2003年度成功运作了一系列专题策划,如天估华夏(SARS报道)、平安中国、复兴东北,中国世纪等,并陆续在各省市展开“横扫城市”行动,即与各省、直辖市的主要领导人会面,共同探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方向,扩大媒体的影响力,这些举措在业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进一步奠定了本报的主流媒体地位。<br>
<br>
  不断改变并完善自已是我们的宗旨,2002年底我们从周报扩大为一周两期,改变了中国商业报纸的竞争规则,2003年底我们对报纸形态、内容架构作了重大调整,增加了政经版块,强化评论版块,2004年元月起又增加了“21世纪国际”版块,力图在专业性、权威性、国际化方面有新的突破,成为新主流媒体或新权威媒体。<br>
<br>
  二、采编队伍建设:<br>
<br>
  各新闻中心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的整合,不断引进新生力量,并从各著名院校招收部分优秀实习生,为报社下一步发展培养和贮备人才。<br>
<br>
  新闻中心根据报周二报的需要,正不断完善管理架构,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的整合,确立以小组为基本业务单位,以部门为基本管理单位的管理架构;重新梳理选题开发,风险把握、品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对外资源的开拓。除继续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外,还加大和监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沟通,为选题开发和风险把握起到了重要作用。<br>
<br>
  三、采编制度建设:<br>
<br>
  1.完善了记者、编辑考评机制; <br>
<br>
  2.完善了记者、编辑晋升制度;<br>
<br>
  3.进一步明确了各新闻中心区域划分及编委分工;<br>
<br>
  4.为使编委会成员全面了解各部门的信息动态,增强全局观,以更好地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实施编委轮岗制度;<br>
<br>
  5.为加强编辑、记者的互动,提高综合素质,各版块试行编辑、记者轮岗制度;<br>
<br>
  6.充分发挥法务部的作用,制订并实施了采编风险防范及采编纠纷处罚制度;<br>
<br>
  7.为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成立了“21世纪报系法务监察部”,负责处理涉及法律事务以外的读者与被报道企业投诉,并负责内部采编管理流程方面的协调工作;<br>
<br>
  8.每月根据绩效考评结果,评选月度优秀记者、优秀编辑,以鼓励先进;<br>
<br>
  9.完善采编部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制订采编风险防范及采编纠纷处罚制度。<br>
<br>
  2004年度<br>
<br>
  2004年是经济报道扩为周二刊的第二年,经过一年的探索,对于周二刊的市场规律及采编运作模式,有了初步的体会与总结,因此,上半年的工作重点在于继续寻找周二刊的比较优势并强化执行力,确立财经媒体的市场领导者地位。<br>
<br>
  1.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版块出炉,使21世纪时评版块、21世纪政经版块、21世纪国际版块成为《21世纪经济报道》在新的一年劈开市场的“三板斧”。<br>
<br>
  2003年底,本报相继推出了“21世纪评论”、“21世纪政经”,成功打造了一周两期的产品形态。2004年1月1日,本报正式推出“21世纪国际”。该版块的推出,充分体现了本报作为“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的国际视野。<br>
<br>
  2004年上半年,本报大胆创新,将“时评版”的内容从原来的29版调整到3版,利用显著的版面位置传达本报的观点和声音,进一步彰显本报的媒体责任。<br>
<br>
  “时评版”、“政经版”、“国际版”的陆续推出,使本报的版块结构更加合理,版块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拉开了本报与竞争对手的市场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报再接再厉,于2004年6月21日隆重推出“21世纪赢基金”。该版块创刊号,国内32家基金公司无一例外全部表示祝贺,充分显示了本报在经济领域的市场影响力。从目前的市场反映来看,“21世纪赢基金”运作良好,有望成为本报版块内容的一个新亮点。<br>
<br>
  2.从2003年下半年起,由“政经版”牵头,推出“中国区域经济系列报道”,总计15个专题,上半年度完成的专题包括海南、重庆专题、以泛珠三角经济论坛为背景的“9+2”专题策划,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与省市有关领导的好评,也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肯定,有效地改善了本报与兄弟省市和主管部门的关系,为增强与政府部门高层的联系扩大媒体影响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业界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进一步奠定了本报的主流媒体地位。2004年6月,广东省委宣传部编制下发的新闻月评对本报的系列区域经济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政治印象分方面得到较好提升。<br>
<br>
  3.以“全面提升品质”为目标,大力推广“新闻精细化”运动,在新闻写作、版面语言、编辑手段等方面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同时,报社开展季度好稿件评选,从“最佳调查性报道”、“最佳解释性报道”、“最佳访谈”、“最佳写作”、“最佳评论”、“最佳短新闻”、“最佳连续性报道”、“最佳专题策划报道”等8个方面为记者的采访和写作树标立杆,对报纸的品质精雕细琢。<br>
<br>
  4.对现有的版面形态作出调整,增加时效性较强的短新闻的比例,加强周二刊的内容特色;同时强化了“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的优势,近期在2版推出了“最后截稿”栏目,进一步提高本报的新闻时效性。<br>
<br>
  5.为加强信息源头与整合中心的交流,改善由于编辑部远离北京、上海两大新闻源头的先天不足,在组织架构上尝试“编辑记者交流轮岗制度”。主编带队到北京新闻中心蹲点,分管编委和版块主任、编辑到新闻中心轮岗,下一步将实施资深记者到编辑部轮岗,通过“采”与“编”角色的交流与互换,提高采编工作的效率及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br>
<br>
  6.在队伍建设方面,定员定编,加强机动记者部的力量,在记者资源的使用上力求有效控制、灵活调配。<br>
<br>
  7.加强采编预算方面的管理与评估,细化落实到流程中。<br>
<br>
  采编工作下半年的工作重点为:①除常规流程外,在人员配备、新闻资源整合方面着重于北京战略要塞,通过管理创新来改变目前的劣势;②继续通过编辑部前移解决新闻源的触觉与控制问题;③加强人才的吸纳与培养;④风险控制前置、提早。<br>
<br>
  小结:由于地缘与人力资源架构上的因素,新闻中心与编辑之间的沟通随着出报周期的密集而放大,而人才的供应与风险的控制亦面临挑战。解决方案是以北京作为重要平台,加强北京与广州之间的人为骨干对流,主编长期在采编前线,探索远程管理的模式,吸纳北京丰富的人力资源,寻找风险规避与解决之渠道,尽可能加强对新闻源与舆论场的控制力与影响力。<br>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17 00:47 , Processed in 0.128178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