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范以锦:《大转型》启迪机关报改革思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0 00: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以锦

周智琛给人印象深刻,他应该是中国党报系统中最年轻的老总了。2006年早春,他刚满26岁,就出任《东莞日报》执行总编辑。同年,靠前指挥《东莞日报》两次重大改版,取得巨大成功。

因其成长经历带有传奇色彩,我在多种场合提到了他。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常怀感恩之心和向上精神,这点让人印象深刻。他时常感念其在南方报业的日子,从南方报业离开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管我走到哪里,始终带着“南方”的血脉。可见其是个至情至性之人。

南方报业的文化和精神确实影响了一批人,特别是那些身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智琛也算是此中最明显的人之一。大四那年,从来没出过远门的他怀抱新闻理想,只身从福建跑到广州参加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招聘考试,阴错阳差,这回连参加笔试的资格也没有给他。这极大地刺激了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据说,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誓言哪怕当一名实习记者也要进南方报业。大学毕业后,智琛在福建一家媒体短暂停留,没过多久,又挖空心思跑到广州寻找机会,当时《南方日报》刚好在筹建珠三角新闻中心,这时他终于有机会进来。

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智琛成了一匹黑马,被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破格提拔为《南方日报》驻东莞记者站的副主任,不想再过一年,他再次破格,被东莞“挖”走,委任东莞日报执行总编辑。掐指一算,大学毕业仅三年时间,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机会垂青于他,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他的新闻天赋,二是他的职业精神,三是他的率真为人。

最近听朋友说,智琛就如何贯彻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东莞经济社会大转型写了一批深度报道,文章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我赶紧找来拜读,感觉甚好。现在接到出版社交来的《大转型——一座城市的现实与未来》书稿,看到了更多的内容。经打听才知道,智琛此前写就的专题文章在《东莞日报》刊登后,成了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顺应读者口味和市场需求,他又加码多写了一些专题,最终集成这本名为《大转型——一座城市的现实与未来》的厚重之作。

  书当快意读易尽。《大转型》以全新视野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既凝聚着鉴古知今、合乎东莞发展规律的经验结晶,又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东莞大转型的机遇和谋略。作为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报人,我深为同行独到的洞察力所震憾。

     震憾之一:作为一家地级市的报纸,如此高度重视、用那么多的版面解读如何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哪个地级市机关报践行过?

     震憾之二:如此的“硬题材”,既能做到有高度有深度,又能做到“软着地”,贴近当地实际、贴近读者,实属难能可贵。   

     震憾之三:从文章的质量可见作者理论功底的深厚、视野的开阔及浓烈的读者意识、市场意识。这种题材,能受到那么多读者的追棒,并得到既讲社会效益又讲经济效益的出版社青睐,也实属少见。   

     由此引发我一些思考:机关报的优势在哪里?机关报改革的难点又在哪里?

     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面对都市类报纸强力介入市场后的勃兴,几乎所有的机关报都在研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急了乱投医吃错药”的事也出现了,有的在改革中把都市类报纸的模式都搬到机关报上来,而不是学创新精神、学发展思路。改革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一味照搬照套,那就大谬不然了。

     东莞是经济强市,各大传媒机构纷纷打进东莞抢占市场,这是东莞本土媒体无法阻挡的残酷现实。《东莞日报》决策者的过人之处,在于处世不惊、阵脚不乱,将强劲的对手当“标杆”,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确定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思路。

     他们响亮地提出“本土就是主流”的口号,既明确了办报定位,又彰显自信品格。

     按照我的理解,“本土”之意,从狭义上来说,可理解为下功夫做好“本土”新闻;从广义上来说,新闻的操作要从“本土”的实际出发。这次智琛撰写的这本书其起因和话题是“省党代会”,作为地方报纸有什么理由花大精力大版面去做?东莞读者又有何道理去追棒?当你细读完这些充满知性光芒和阅读快感的文字之后,你就会明白,文章并没有大段大段地去摘抄文件,也看不到不着边际的空泛大道理,而是在领会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基础上,着墨于如何将党代会精神在东莞大转型中演化为具体行动。文章用历史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事实和周密的逻辑思维、到位的理性分析,将省党代会的话题和精神引申到了东莞“本土”,因而文章能给东莞各级领导予启迪,因而文章获得方方面面读者的追捧。

     可见“主流”要成为力量,必须融入本土。《东莞日报》融入了本土,因而激发了市场的力量。

     报业要发展,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改革有体制上的羁绊,有观念的束缚,也有思路的障碍。面对这一大事难事,就看你敢不敢担当。东莞报人直面挑战,敢于应对,改革力度之大有目共睹,有关“大转型”的专题报道只是他们全盘改革创新中的一着好棋。仅从改革的思路来看,就足以给人深刻的启迪。

     启迪之一,党报自始至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包括角色定位、内容定位以及市场(读者市场、广告市场等)定位。机关报就是机关报,而不是别的报纸。

     启迪之二,机关报也能走好市场,赢得读者。有人说机关报就是“官报”,“官办官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算是“官报”吧,但也得贴近读者,因为“官”也是读者。如果能把大量的党政干部以及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管理者吸纳,亦能构建起庞大的读者阵容。最可怕的是报纸办得不伦不类,不仅普通百姓与你疏远,就连政府官员也将你抛弃,造成各类读者流失。从《东莞日报》改革改版的实践来看,已经做到上下两头满意,官员和百姓都喜欢,近年来发行和广告飚升。机关报最难以做到的,他们做到了。

    启迪之三,走市级机关报自己的路。机关报不仅不能办成都市类报纸的模式,就是机关报自身也不能办成一个模式,中央、省、市机关报都有不同层次。就连各地市级机关报也因各自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所处的位置及竞争环境不同,办报的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时下,报纸的区域优势越来越明显,广告客户投放广告也是按报纸的区域影响力或特定人群中的影响力来细分的。就东莞而言,谁要是办成了东莞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其读者和广告市场就将牢固占有。《东莞日报》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强劲的省级和来自广深两地的权威党报,以及这些党报下属的各类子报,如《南方都市报》,这样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对当地可谓冲击颇大。

    但《东莞日报》根据所处的环境确定自己的方略,高调提出“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的全新办报理念,充分吸纳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的优势,也可以说它走的是介于《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都市类报之间的道路。融合各方的优点,创新自己的办报思路。其导读化的头版开创了中国地市党报先河,舆论监督的力度也在地市报中罕见。这些,都让《东莞日报》迅速崛起。

    当然,报纸办得好不好,还取决于人和生态环境。从人的因素来说,《东莞日报》大胆起用有思路、有活力、有作为的年轻人。从生态环境来说,地方政府支持东莞报业进行了包括财政管理体制在内的体制创新,强化了报业自主经营的能力,进而激活了机制,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前些日子,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告诉我,东莞市委对《东莞日报》提出12个字的要求:“事实说话、读者满意、领导放心。”从简短的12个字的排列顺序,可以窥见其“事实为先”、“读者为先”的侧重点。

    保持机关报的品质,引入都市报的办报理念、机制,创新报纸的形态、内容 —— 《东莞日报》已经取得成功。

    然而,《东莞日报》改革方兴未艾,其做一流大报的雄心正劲,未来的《东莞日报》将更加辉煌。



     (作者为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社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3-28 19:10 , Processed in 0.091188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