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从“小资”到“大众”:《看电影》的“七年之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5 03: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芳/文


  七年在婚姻里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或许我们可以将读者和杂志的关系比作一场婚姻,七年之痒,冷暖自知。1999年11月,《看电影》(原名《LOOK看电影》)靠翻译外刊起家,这本以介绍欧美电影为主的杂志很快在影迷圈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今岁正是《看电影》走过的第七个年头,读者和这本“中国影迷第一刊”的关系也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对于中国的电影杂志而言,还有漫长的一个又一个七年需要经过,如何调整和修正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1999年11月,《看电影》(原名《LOOK看电影》)靠翻译外刊起家,这本以介绍欧美电影为主的杂志很快在影迷圈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2001年6月《LOOK看电影》刊登启事,正式更名《看电影》,将出版周期改为半月,从原来的64版变为72版。而今,《新电影》早已销声匿迹,《世界电影之窗》刚刚起步,空留下《电影世界》、《环球银幕》与《看电影》分庭抗礼。而《看电影》的影响力却为另外两家杂志所远远不及。

“中国影迷第一刊”

  《看电影》以新片报道、专题策划和影评见长。而其新片报道则以好莱坞和国产大片为主。在这一点上,《看电影》没有走出中国电影杂志的怪圈——对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的关注度很高,而对小成本电影和纪录片的关注却很少。定位为“中国影迷第一刊”的《看电影》希望它的刊物受到多数买电影杂志读者的欢迎,而显然大片的受欢迎程度更高,这就必然导致其文章关注的往往是热点的电影、热点的问题。此外,大片也更加方便取到一些质量高的图片,这样的图文配置会更加吸引读者。对于这一点,业内人士是不无忧虑的,香港《电影双周刊》编辑阿木就认为:“我觉得没有真正自己的电影杂志,我们的电影杂志偏向于介绍海外的电影,对于国内每年的两三百部电影,则缺乏足够的关注。而且,很多资讯也并非第一手的资讯,而是通过翻译等手段用的第二手资讯。”但这并不影响《看电影》“中国影迷第一刊”的位置。

  专题策划通常以一点切入对相关影片进行盘点,《看电影》创刊七年,难免会遇到炒冷饭的问题。2002年到2004年之间,《看电影》做了很多非常精彩的专题,但2005年以来的专题则缺少了当年的精彩。“做专题,一般会有一个源头,比如说根据某部电影,或者说某个导演某个事件而引出一个相关的专题。比如说,年年香港有杜琪峰的电影,年年好莱坞有恐怖片战争片,年年大陆有所谓的武侠大片,还做不做专题呢?而如果做,就难免会有炒冷饭的嫌疑,而如果不做,可能会让杂志的内容显得相对的单调。而且,类似的一个专题,比如说两年前做的相当的完整,现在又重新做,就很难超越两年前的做法。所以,想避免炒冷饭和空洞的内容,是比较难以取得平衡的。”关注电影杂志多年的木丕桑这样看。

  2002年2月周黎明开始在《看电影》撰写影评专栏,主攻欧美电影。之后《看电影》的影评人队伍不断扩大,每个影评人各有侧重:范小青评韩国电影,罗展凤评电影音乐……影评人专栏和《看电影》另外的影评栏目“审片室”都相对理性和克制,而由洁尘、赛人、卫西谛在《电影世界》撰写的影评则更偏重于个人感受。

从“小资”到“大众”

  在大部分影迷读者心目中,《看电影》“中国影迷第一刊”的地位似乎一直都没有被撼动。然而《看电影》和影迷的关系变化得却颇为微妙。至今,尚有一部分影迷读者对尚可、赛人时代的《看电影》念念不忘。尚可、赛人、达马和舟自横等人曾同为《看电影》主笔。这些居住在天地街66号,整天拉着窗帘看电影的人曾为《看电影》写过不少个性十足的文章。这些文章被收入《看电影》的影评专栏“天地街66号”。每期的“天地街”以一个主题切入,对相关影片进行评析。所评的影片也颇为“小资”:欧洲电影《洛丽塔》、《筋疲力尽》,俄罗斯电影,西班牙电影。所占版面也多于现在的“天地街”。同样小资的栏目“人文欧洲”创立于2002年1月。以介绍欧洲经典影片和使闷片更透明的“人文欧洲”中出现了“怀念伯格曼”、“10分钟,年华怎样老去”、“戈达尔”等专题。

  “《看电影》的定位也有变化,但并非那么的明显,需要一点时间才能看出来,主要也是从开始的比较的小资越来越偏向于现在的大众——大众也并非不好,这里只是说明定位的问题。”阿木这样评价《看电影》定位的变化。而《看电影》定位的变化与读者口味的变化有关。“这两年(电影杂志读者)关注的口味更多是在‘大众’式的大片当中了。”《看电影》后更加关注好莱坞和国产大片,迎合了新影迷的口味,而经过“天地街”、“人文欧洲”、“巨匠”等栏目的口味培养,部分老影迷的口味已难以改变。尚可、赛人、达马入主2002年3月上市的《新电影》分流了这部分影迷读者。《新电影》承继了《看电影》个性化的文字和精彩的专题。《新电影》的稿件多出自尚可、赛人等原《看电影》主笔之手,更加挥洒自如。《新电影》也策划过如“霍乱时期的爱情”(2003年5月号时非典肆虐)、“战争抚摸的瞬间”(2003年4月号时伊拉克战争)等精彩专题。

  为了适应成熟影迷挑剔的口味,2005年1月《看电影》增刊《午夜场》。正如《午夜场》创刊时的《上道》一文中写道:“午夜场是铁杆影迷最扎堆的电影场次,代表着影迷对一部电影最为苛刻,也是最为准确的评判,同时也代表着更为精细的胃口。”《午夜场》中“拉片室”对镜头的解析和对经典影片的解读也很对成熟影迷的胃口。而2006年,则通过对零散的栏目进行整合,正式形成“电影手册”大板块。里面涵盖了经典礼拜,人文欧洲等栏目,以适应“成熟影迷”的需求。

  影迷和电影杂志的关系相对而言要比一般杂志和读者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法国电影杂志的繁荣就跟影迷有关”,《银幕内外DVD》的一位编辑这样评价,“而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也跟电影杂志有关,当时,很多电影方面的有志之士致力于真正的影评人的影评,主要是客观的影评,且很多时候比较的有深度,创办《电影手册》等电影杂志,促使了这时代的电影繁荣的发展”。

电影杂志的内容还可以扩展

  2001年《看电影》改版之时曾就是否刊登广告一事征求读者意见。显然,《看电影》已不能只靠卖发行生存了,但杂志封一上的广告却多多少少破坏了封面的完整性。一方面网络资讯的发达分流了部分读者,另一方面电影杂志的同质化也是导致发行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与《看电影》同类的电影杂志如偏重于欧美电影的《电影世界》、《环球银幕画刊》、《新电影》、《世界电影之窗》,以介绍国内电影为主的《大众电影》,围绕DVD的《DVD导刊》、《DVD评介》和《银幕内外DVD》等近年来越来越呈现出同质化的倾向,这种挤独木桥的做法很可能两败俱伤。

  其实电影杂志的内容还可以进行扩展。为《午夜场》撰写专栏的彭怡平在《电影巴黎》一书中写道:“法国至今仍在发行的电影杂志有几十种,通过这些主题与风格不同的电影杂志,可见法国电影学人并不将电影评论限于电影文学性的探讨,也旁及电影的技术、市场分析、历史研究、剧本写作、电影美学与种族文化性别等不同面向,以多元化的主题与触角来扩展读者对电影的视野……”

  七年在婚姻里是一个特殊的时刻,或许我们可以将读者和杂志的关系比作一场婚姻,七年之痒,冷暖自知。对于中国的电影杂志而言,还有漫长的一个又一个七年需要经过,如何调整和修正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表于 2006-12-20 22: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7-1-20 00: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光的流转啊!曾经的电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16 19:14 , Processed in 0.081662 second(s), 9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