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读图时代”与“泡沫图片”——浅析新闻图片运用中的不良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5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R][TD][TR][TD][B]吕克.贝松[/COLOR][/B] 西祠“美编之家”发帖日期: [B]2003-04-11 23:54:13[/B] [HR]

“读图时代”的概念最初可能是新闻界或出版界提出的,时间大约是上个世纪末期。对“读图时代”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电视普及的拉动”;有人说是“互联网崛起的冲击”;有人说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晶”;也有人说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需要”。笔者以为,上述各种“说法”的“综合”,恐怕才是孕育“读图时代”的“催生剂”。我国报纸(可能是部分报纸)开始进入“读图时代”,除了以上“催生剂”以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的深刻变革带来的办报思路的重大转换与实践。

众所周知,在过去图片匮乏的岁月里,我国的报纸(可能是绝大多数报纸)基本上处于“文字一统天下”的地位,即所谓的“读字时代”。在文字绝对垄断报纸版面的时代,新闻图片不仅非常“弱小”,而且数量少得可怜,长久处于“配角”的尴尬位置。20世纪80年代末期,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思路。1990年8月,当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究会在银川举行的时候,与会者算是第一次对“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形成了共识,也就是说,从“银川会议”开始,“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才开始真正从一种思路变为全国报纸的实践。在此之后的十余年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先后召开了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摄影研讨会,不断推进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思路的深入贯彻。

与此同时,现代媒体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如何最大限度地运用新闻照片激活报纸版面,以此争夺公众注意力或读者“眼球”,已成为各报抢夺“制高点”或“前沿阵地”的“撒手锏”。正是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最终促使现代报纸进入了“读图时代”。

魅力无穷的新闻图片往往包含了比文字更多的信息,而且图片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更明白,“读”起来也更省时省力,其“读图”的优势显而易见。从报纸自身而言,“读图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报纸版面新闻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的现实条件。报界普遍认为,一张上乘的图片,其视觉冲击力及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意义胜过千万文字的描述。

毋庸讳言,当我们在为“读图时代”的到来欢呼雀跃的时候,也要清醒地看到,某些报纸在新闻图片运用上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虚“大”。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于是,图片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2.虚“多”。有的报人机械甚至片面地理解“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误以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就是进入了“读图时代”。有的图片,明明发一张就能反映问题,却偏偏要堆积成一个“组合”。作为一张现代报纸,对“文”或对“图”的选择,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数量相等。“文”多还是“图”多,应该根据“文”和“图”的新闻含量来择优取舍。如果一张“图”能独立而生动形象地透视新闻事件的信息,理所当然地应该选择“图”。假若在某个事件的反映上,“文”比“图”的优势更为明显,应毫不犹豫地选择“文”。因此,每一张图片,都必须以画面新闻含量为基础,以形象语言的深刻意义和价值为前提。如果缺乏这个“基础”与“前提”,毫无新闻价值的图片发得再多,效果也只是等于零。

3.虚“重”。所谓虚“重”,就是不问青红皂白,把新闻图片往头版甚至头条等“黄金位置”上挤,似乎图片在版面上的位置越突出,表明对图片就越重视。事实上,图片在版面上所处位置的轻重,不能以版面的需要来度量,也不能纯粹地以悦目作取舍,而应以新闻含量的“轻重”来决定取舍。

4.虚“美”。只有新闻含量与画面表现力完美、巧妙融合的图片,才能从中“读”出信息,“读”出震撼,“读”出感叹。令人遗憾的是,时下翻开报纸,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星照”、“模特照”、“美人头”不断地出现在报纸上,有的因为照片“美”而被过分地放大。有的摄影记者为了追求画面“美”,挖空心思地对被摄对象进行“导演”或“摆布”。类似还停留在传统的美化点缀层次上的媚“美”图片,除了满足少数读者视觉上的“悦目”之外,几乎没有传递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当然不可能产生“赏心”的效应。

众所周知,“泡沫经济”是经济领域里的像水泡一样虚幻的“怪胎”,“泡沫图片”的滋生,对新闻图片而言,同样是虚幻的“怪胎”。如果不有效地遏制“泡沫图片”,同样会给新闻图片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泡沫图片”的滋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恐怕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新闻规律理解上的误区,是首要原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泡沫图片”现象是在报界广泛重视新闻图片的大环境里滋生的。这一点表明,不少报人(特别是少数报社的总编辑)还没有真正懂得按新闻规律处理图片。什么是新闻图片?《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恐怕是滋生“泡沫图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力量配备上的“先天不足”。在记者力量的配备上,重“文”轻“图”的现象在有些报社同样存在。摄影记者不仅人数相对少,而且在培养、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着误区(当然也没有形成比较正规的渠道),“当不好文字记者就去当摄影记者”的说法和现象,在某些报社至今仍然存在。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摄影队伍“先天不足”。

再次是摄影记者自身的缺陷。少数摄影记者“重照相技术,轻新闻业务”,功底不足,是导致“泡沫图片”的主要内因。

那么,究竟靠谁来“读图”?也就是说靠谁来创造精品图片?笔者以为,重点在于“四靠”:

一靠社长总编辑。在报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有什么样的社长总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报纸。”同样的道理,“有什么样的社长总编辑,就有什么样的图片”。

如果社长总编辑真正懂得新闻图片的价值,而且善于“读图”,就会在报社营造重视图片的氛围,就会努力建设一流的摄影队伍,就会精心组织创造精品图片。

二靠摄影记者。摄影记者是图片的制造者。摄影记者新闻图片的感悟决定着图片质量的高低。作为进入“读图时代”的摄影记者,面临的挑战比过去更多,既要掌握数码相机、电子暗房、电脑键盘等现代技术,还要不断学习新闻、文学、美学、哲学、经济、美术、舞蹈、电影、电视等各方面的知识,以增加自身的新闻敏感和文化根底。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独特的视角去反映、挖掘图片背后的故事,拍出震撼人心的图片。

三靠图片编辑。摄影记者拍的图片质量再好,编辑不识“货”也不行。出色的图片编辑,不仅要“读”出图片的分量和蕴含的新闻价值,而且还要在报纸版面上为它们寻找、安排与新闻图片分量吻合的“最佳位置”,实现文图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以此激活版面。

四靠广大读者。与过去不同的是,在“读图时代”,一张图片的优与劣,不再是哪一个专家或评委说了算,最终的裁判是市场,是广大读者。市场是残酷的,也是公正的。因此,摄影记者要强化“平民意识”,在拍摄图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层面或从读者关注的角度切入,多反映民众的甘苦冷暖,多透视市民的生存状态。

笔者以为,只要从以上四个层面严格把关,“泡沫图片”就会少一点,优秀图片就会多一点,“图文并重”就会实一点。
   

[/TD][/TR][TR][TD]
  
作者:范长敏
[/TD][/TR]

[/TD][/TR]

发表于 2005-2-13 0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的摄影记者照回来的照片颜色就别提了~我们全部给调!而且颜色偏的厉害!
发表于 2005-3-17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时代赐予了我们美编更多的机会.<br>
万事都有度,不是很好把握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19 19:30 , Processed in 0.122912 second(s), 9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