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篇关于新闻图片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4 1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图时代”的冷思考[/SIZE]
--------------------------------------------------------------------------------
作者: 金丹霞

  “泛视觉化”是报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报纸竞争面临网络媒体冲击的今天,为抓住受众的目光,图片的地位更加突出,大照片、多组照铺天盖地,各类图表也跃上版面,视觉新闻风头正健———社会生活的巨变使报纸和图书、杂志等其他印刷媒介纷纷进入“读图时代”,呈现出泛视觉化的倾向。

  一、读图时代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

  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消除了文字那种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尤其是电视的兴起,迅速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人们越来越迷恋于直观的复制形像而不愿意进行个人的阅读或思辨,受众逐渐形成轻文字、重图像,轻抽象、重直观的具象性思维。影像文化的影响不仅已经大大超过了书面文化,而且各种书面媒体也在逐渐趋向于图像化。这种泛视觉化的倾向表明,以深度、抽象性为特征的文化转向了以平面化、直观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

  1.报纸的泛视觉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形式上的视觉化。报纸上的图片从最初的“配合文字报道的一种形式,美化版面的一种手段”到一度倡导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直至如今的“图片领着新闻走”,新闻摄影经历漫漫长途终于实现了“三级跳”。现在报纸的各个版面都在不断地增加插图、画片,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量,尽可能用直接的图形代替间接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信息。图片不但数量多,而且所占版面越来越大,或是组合多张图片,形成视觉强势,以此来引导阅读。有时候一篇报道的主体干脆就直接是图片,夹杂的文字则变成了“看图说话”。文字的版面安排形式也越来越趋于立体化、色彩化,标题、正文的文字讲究大小、色彩的对比,版面讲求总体形象包装。

  2.报纸的泛视觉化倾向还表现在文本表达意义上的视觉化倾向。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报道往往采用读者所熟知的叙事模式,叙事表达浅白性、程式化,以减少受众阅读欣赏的障碍。

  应当承认,报纸上许多精致的画面增强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在密集的信息轰炸中极具现场感的图片让人一目了然,与读者的“快览”心理合拍。它的直观性、快览性是文字无法代替的。因此充分使用照片激活版面,已经成为今天新闻纸争夺读者的重要手段。中国日报的编前会打破惯例,先定图片,再定文稿;天津日报的口号是“以图片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以新闻带记者,以记者带队伍”。他们像争石油一样争照片,高价向法新社购买照片,改版后照片用量是改版前的三倍,并实行彩印。福建日报给摄影记者和驻地记者配数码相机,并逐步给文字记者配发相机,扩大颜色版面。北京青年报去年5月10日一天竟然一口气推出三个摄影专版,该报的一篇报道曾经指出:“那种排字密集、图片模糊,仅用来‘读’而不用来看的杂志时代已经逐渐消失,图片的重要作用在今天已不容质疑。”

  二、报纸泛视觉化倾向中,形式大于内容、迎合大众口味、减少报纸信息量等肤浅媚俗现象日益显露。一些报纸为了换取大众的青睐,泛视觉化倾向中不可避免地采用了媚俗的方式,形式大于内容,只强调对感官的刺激,而不强调理性的思索,减少了信息量,去迎合受众。

  1.不择手段盲目追求视觉刺激。有些报纸在处理图片时一味求新、求奇、求刺激,全然不顾一张报纸面对的是全体受众,有些图片明明“少儿不宜”,有些图片会给当事人带来伤害,有些图片则毫无审美愉悦。如为了报道事故,就让受众看身首异处的尸体,为了报道公厕不卫生,就让受众看粪便横流的情景。温州一家医院妇产科接生了一个双头婴儿,媒体获悉后纷纷抢发新闻,一家报纸还不顾婴儿家人的强烈反对,偷拍了双头婴儿的照片刊发。

  2.盲目使用图片,追求以多取胜。大量的图片或正放或斜置,或方形或圆形,并配以大标题,配以五颜六色的网纹色块,成了多家报纸一窝蜂追求的时尚。其实有的新闻文字表达已经很充分了,却又偏偏嵌入同内容照片,毫无意义,画蛇添足。有的仅仅因为画面美观,配发大量“闲片”,一时间美女俊男卡通漫画纷纷亮相,这种靠版式的“奇装异服”取悦读者的手段,杂志化倾向过于明显。

  3.盲目放大图片,追求以大取胜。封面版的出现最初确实给人带来了视觉冲击,尤其一幅内涵丰富的图片,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一些既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摄影记者队伍、也没有高质量的新闻图片的媒体,根本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地上大照片,版面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滥竽充数的大照片。一些一般的明星照、模特照,本身并未包含大量的信息,仅因画面好看、有“卖点”就超常放大。

  4.过多过大的图片占据了寸土寸金的版面,报纸的信息量削弱。一览无余、平淡无奇的图片,放大是夸大,是版面的浪费。照片量的简单叠加并没有带来图片质的提高,充斥很多报纸版面的依然多是些摆拍的场景、雷同的画面、庸俗的趣味,生动而有内涵能够抓住人心的图片寥寥无几。这样的图片不但没有增加信息量,反而浪费了信息资源,也缩小了版面的信息量,违背信息有用原则。

  5.过度传播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媒体要充分研究了解受众心理。媒体当然总 是希望自己的传播能引起受众的最大注意,能很快地打动受众,因此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一种具有高刺激强度的过度传播,殊不知这反而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过多过大过于花哨反而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浮躁之感迎面扑来,港台报纸和广东某些刻意模仿的报纸就属此类。近日一家报纸在进行读者调查时,在“使用图片方面”,读者反馈的意见也是“图片太多,有些不该放大的图片也放大。”

  6.轻松的感性层面冲淡了沉重的理性思维。受众不再以纸张为媒介的文字符号作为认识世界的惟一途径,不再经过抽象的思维性的思维途径去认识世界。其实,图像文化表面上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能代替以文字为载体的可读文化。图像的先天弱点是很难直接表现抽象的、内涵丰富的事物。“读图时代”的长期熏染,将使受众对艺术的“凝神专注”的欣赏,退化为简单肤浅的“消遣”,这是一个长期影响的过程,正如电视出现以后带来的审美、教育、交际等方面的负面效应。

  三、细选精编,取舍有度,使图片真正达到胜过千言万语的效果

  如果照片过多,又缺乏内在联系,就有凌乱的感觉;如果照片大小平均,就没有视觉中心;如果都是静态的照片,则版面缺乏动感。因此在使用图片时,要先了解图像的特点,不能因为重视了图片而忽略了文字的表达方式,宜图则图,宜文则文。

  1.使用照片的多寡大小,必须以新闻的表现需要为前提。信息含量大的图片、内涵丰富的组照要不惜版面充分展示,反之,为用图而用图的一种相似意义上的数量重复,一种简单的画面的累加则应该毫不留情地摈弃。新闻含量和画面表现力完美、巧妙结合的照片,才有放大的价值,它应该是最直接反映主题、最强烈地表达情感、为整个版面定下基调的图片,是版面的亮点与中心。光可读是不够的,还必须耐读,光有视觉冲击力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心灵撞击。

  2.照片选得好,选得准,选得精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的精心编排显得尤为重要。大小的排布,组合的新意,标题的设置都能使图片锦上添花,更加引人注目,耐人寻味。南方日报摄影部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文字的精心编写和资料的巧妙加入能够使图片表现立体化。如他们的摄影专版《最后的麻风岛》,除常规地选用了三则与麻风病有关的资料:病症简介、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理想协会之外,还别出心裁地录下了“他们的心声”———世界各地麻风病人心声的口述实录。这些真实、灼热的言辞与富有寓意的图片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同时冲击,见其人时又仿佛闻其声。

  总之,面对“读图时代”,新闻媒体既要了解掌握受众心理,又不能全然迎合低级趣味,只有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坚守一张报纸的格调,才能真正长久地吸引属于自己的特定读者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3-29 17:57 , Processed in 0.084891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