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别让摄影记者“杨白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2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别让摄影记者“杨白劳”<br>
<br>
“稿子没发,又一天‘杨白劳’了!”……这几乎是每个摄影记者隔不几天就会遇到的事儿。为什么经常会有这样的事儿呢?不客气地说,责任在图片编辑!<br>
<br>
都说现在是编辑时代,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职责越来越集中在拍照片上,他只需要用独特的画面完成图片编辑的策划就可以,至于发表、刊登的事是编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可以随意指使摄影记者漫无目的地瞎跑。编辑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新闻的策划,这是对编辑的一个严峻挑战,策划新闻要求编辑要有渊博的社会知识、对社会生活走向有敏锐的把握,对特定的、预先有线索的、一些有规律的新闻事件(如各种节日、活动等突发事件以外的新闻)的策划体现着编辑的水平。随着读者口味的提高和报纸刊发的周而复始,这种挑战越来越大。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良好的创意直接关系到摄影记者的劳动,也就是收入。如何能把策划和实施很好的结合起来呢,这就牵扯几个问题:<br>
<br>
1、 &nbsp; &nbsp; &nbsp;摄影记者必须到现场,这区别于文字记者。<br>
图片新闻不同于文字新闻,它需要用生动的画面语言讲述新闻事件、传递信息,因此具有更加真实、可信的`特点,而文字的描述会使人产生更多想象,想象的东西会和实际产生误差,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摄影记者存在。<br>
新闻原本是严肃的,作为一个记者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如实报道事件,用一位报社老总的话说“哪里有新闻哪里就应该有记者人在,而不是记者的电话在”,这句话道出了现在记者的一大弊病,就是记者不到现场。现代社会通讯设备出奇发达,为记者不到现场了解事件,照猫画虎地编新闻创造了硬件条件。加之记者一般都有沉重的任务,有的数口统管,每个新闻都到现场会跑不过来。人再懒点儿,不出现场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出现文字记者采访本报摄影记者的事情。而摄影记者不同,不出现场就没有画面,所以摄影记者是场场必到。这是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最大区别。由此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就是采访成本。<br>
<br>
2、 &nbsp; &nbsp; &nbsp;策划新闻应该计算成本。<br>
由于摄影记者必须出现场,就决定了摄影记者的采访成本远远大于文字记者。目前绝<br>
大多数报纸对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在收入上是均等的,对摄影记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补偿和优惠政策,说白了,摄影记者在报社始终处在从属地位,不仅表现在收入上,在发言权、版面、用人等诸多方面都享受着“二等公民”的待遇。按照报社规定,记者采访属“职业行为”,许多摄影记者在向商业网站出售照片时,报社一般会用这条规定制止摄影记者出售照片。但在采访成本上,却没有报社主动承担采访成本,这部分职业行为的花费就只能有摄影记者承担。<br>
记者只是一种职业,从业人员也不时不食五谷的神仙,工作的目的是换取基本生存来源,也就是“挣钱养家”。况且在商品社会里,得到社会承认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钱”。一个有工作的人只工作没收入是无法生存的,可对于摄影记者,在经济收入上,社会给予的宽容就显然不够多了。<br>
正因为存在严重的采访成本差异,在稿件被“枪毙”时,摄影记者反应强烈就不难理解了。<br>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摄影记者本身也是报社的人力资源,对于摄影记者劳动的认同,也是报社对自己财产的爱护和尊重,因此,摄影记者一天到晚的“白忙乎”,实际上也是对报社资源的浪费,从这个角度讲,尊重摄影记者的劳动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br>
那末,编辑在策划新闻采访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采访成本的问题,如何最有效地节约记者采访成本、人力成本应该成为新闻策划的内容之一。<br>
怎么才能有效地使用摄影记者成本、不让这部分资源浪费呢?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编辑是否有现场感。<br>
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出现场,但是到了现场也不一定就能拍到编辑喜欢的照片。在报社经常会听到编辑在抱怨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不好、没有拍到自己希望的画面,但从来没有一个编辑反思自己策划的画面是否能实现,现场是不是自己想的那样。经常现场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许多新闻现场和事先得到的线索出入很大,甚至大相径庭,而不出现场的编辑怎能理解一个他(她)看不到的现场呢?就更谈不上对事件发展的预测,甚至有些编辑从没到过现场,包括记者招待会,这也是编辑和摄影记者之间会有矛盾的一个因素,这就引出第三个问题,就是编辑应该有“现场感”,特别是图片编辑。<br>
<br>
3、 &nbsp; &nbsp; &nbsp;“现场感”是编辑策划新闻成败的关键。<br>
现在全国都市类报纸的图片编辑当中有些相当不错的图片编辑确实从不拿相机,但这只是个例,这需要对照片画面有超强的阅读能力和对已经拍回的照片有超强的再加工(组合、裁减等)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般人都具备的。那么对于绝大多数图片编辑而言,现场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br>
新闻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同样类型的新闻事件在细节上会各有不同,即使是很有经验的记者编辑事先也很难准确预测,没有经验的编辑就更难预料,但这点儿不同恰恰是新闻点的所在。好的编辑必须能够看到这一点,否则在策划新闻采访的时候,就很难把握。<br>
现在是“编辑时代”,与电影界的“制片人制度”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的地方就是制片人上要对投资方负责,下要管理影片的具体操作。编辑也是一样,上要对总编辑负责,下要安排、组织记者采访。两者不同在于,制片人承担的风险要比编辑大得多,影片收益不能回报投资方时,制片人要承担相应责任,而编辑策划新闻失败是极少追究责任,而责任一般都会由记者承担。目前,报社对编辑的奖惩制度仅是一些低级指标或叫“硬指标”,比如:清样时间是否准时、错字别字的多少,而对于新闻的把握极少有考核措施。对于一则不理想的新闻采访,一般只会让摄影记者白跑,而从不追究策划新闻的编辑的责任,这是不合理的,但是全国通行的,这又是编辑记者之间产生矛盾。<br>
对于“现场感”的培养只有一个办法——去现场,而没有捷径。越是有采访经验的编辑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策划的新闻采访越到位,对记者的指导越有针对性、越明确,才越能减少记者采访的盲目和不确定,才越能节省记者人力成本,减少不必要的采访支出。长此以往,越会调动记者积极性,采访才会进入良性循环。<br>
使新闻采访达到理想状态还有许多工作,不仅是上面所述的这几方面,如何不让摄影记者白劳是个综合性问题,是应该由报社解决的问题,其根源反映了报社对摄影记者的态度,和生产是否有序。<br>
摄影记者是报社的门面,也是报社的财富和资源,希望老总们能真正把摄影部当作报社的一部分来爱护,别让你的摄影记者当“白劳”。<br>
<br>
<br>
发表于 2006-2-13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彼此换位思考或许就找到答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20 20:48 , Processed in 0.085790 second(s), 9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