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透露几家知名报纸的一些机密(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8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sp;作者: 扬子早报. 发表日期: 2005-08-08 09:06:03 驿钊传媒学习小组<br>
————————————————————————————————————————<br>
<br>
我们一行三人受报社指派走访了成都、重庆两座城市的六家报纸,收获颇丰,他们成功的经验及面临的困惑,对我们也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br>
<br>
<br>
这六家报纸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党报集团类,如成都晚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一类是非党报系列类,他们大都是从行业报纸演变而来的,如《成都商报》(其前身是成都科技报、现属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但基本上是松散的集团)、《重庆商报》(其婆家原是新闻出版局)。这两类报纸在运作方式、用人机制、办报的方针政策等各方面有相同也有所不同。<br>
<br>
一、办报的理念与经营思路:强调企业化与市场化<br>
<br>
<br>
报纸的经营销售完全走的是市场道路,报纸在市场上卖得出去才是硬道理。鉴于此,我们构建报纸的运行机制、办报理念也应该是走市场化道路。<br>
<br>
<br>
成都商报是市场化报纸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媒体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控股上市公司的报纸。该上市公司名为“博瑞公司”,公司下设多家分公司,其核心是投资公司,全面负责报业经营的投资选项和运作。他们的运作思路是全新的,把办报与经营完全分开,报纸作为产品进行公司化经营。由于该公司是上市公司,即使在成都商报划转到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以后,这家上市公司依然是独立运作,报业集团对此依然没有控制权,这样成都商报的运作并没有受到集团的太大影响。<br>
<br>
重庆商报的总编辑对本报的经营体制有一个善意的提醒,他说,根据文新集团的教训和成都商报的经验,一张报纸如果想避免集团化所带来的归并的影响,必须将经营与办报根本分离,成立股份制公司,走企业化、公司化运作道路,把广告、发行、印刷全部办成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更有利于报业的经营与发展。但目前来看,在集团下的子报体制下,走独立的公司化运作可能性在减小。<br>
<br>
二、报业的采编架构与体制<br>
<br>
<br>
在我们走访的这些报社中,基本上都是大采编、小后勤的机制。在采编系统架构上,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大的中心体制,如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他们的基本架构是,采访中心、编辑中心、考核与监测中心、总编办公室。其中采访中心下设都市新闻部、政法部、经济部、机动部、社会部、热线新闻部等。他们的采编体制也大多是采编分离式。<br>
<br>
<br>
另一种体制是设置多个平行的部门,不设中心,各部门直接对总编辑和编委会负责。这种体制下的大多是采编合一制,采访部门相对力量强大一些,编辑部主要是做一些综合新闻版,而一些相对固定供稿的版面划归到各采访部门。如成都商报,有一部分部门就是采编合一。以其经济新闻部为例,该部有30多名记者,10多名编辑,除了有民生、产经、财经三个经济类新闻版外,该部门还有十个各类经济专刊。<br>
<br>
<br>
在这些报纸中,有一个共同的新设的部门值得本报关注,那就是经管中心,在重庆晚报、重庆晨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这些集团体制下的子报中,都成立了一个经管中心,这是针对子报的经营广告权收到集团后,成立的一个新部门,主要任务是在集团下放的政策范围内,进行创收,策划大型活动,监测报纸的市场信息。<br>
<br>
三、残酷的用人机制:<br>
<br>
<br>
在成都商报、重庆商报这类报纸中,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特别是在同城媒体之间,有些媒体人员是三进三出。“没有新鲜血液就没有发展”。全报社的记者每年有10%的淘汰率,各部门对记者的淘汰率也差不多达到10%。所以他们不敢太注重培养名记者,因为记者成名之时可能即是他们流走之日。<br>
<br>
<br>
记者进入报社的门槛很高,要求是重点大学毕业。记者分为实习记者、转正记者、机动记者,机动记者的作品连续三个月在报社获奖,可以申请升级。记者分为三级。一级记者为最高级记者,据介绍,自成都商报创刊十多年以来,只有四个人升到了一级记者。<br>
<br>
<br>
申请升级的记者,再连续考查三个月,其作品三个月连续在报社获好稿奖即可升级,否则降级。<br>
编辑分为十级。设立七级编辑和三级责任编辑,实行岗位定薪制。在评定方面,不以工作年限、职称定岗,而以工作业绩、市场反馈综合评价作为定岗定薪的依据。编辑在把关上做出重要贡献的,把住了重大差错的,可以破格升级。<br>
<br>
<br>
记者和编辑分级制,象军队的军衔一样,提供给人们奋斗的目标,<br>
<br>
<br>
“残酷”的淘汰机制。各报所规定的任务量一般都定得较高,相当于本报每月800分的标准(本报记者的基本工作量是300分)。另外,几家报纸还实行末位淘汰,连续三个月或一年中有四个月在部门排位最后一名即出局,一般一个部门一年要淘汰1—3人。<br>
<br>
<br>
通过与各家报纸座谈,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报社工作压力大,老总是所有压力的总承受人,老总要把这种压力层层分解,不能只压在总编辑头上,要向下分解,首先要把压力分解给部门主任,部门主任也要把压力分解到每个记者,即责权利要对等。在成都晚报、成都商报、重庆商报,部门主任有用人权,对不出稿不出力的记者,部门主任可以辞退,上交报社人力资源部备案;同时,部门主任对记者稿件进行初打分,再由报社考评办统一审核。总编辑把抓稿件的压力压在了部主任肩上,而部主任没有相应的权力管理记者,也就无法调动记者的生产力和生产积极性。<br>
<br>
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br>
<br>
<br>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拔、任用、监控和评价体制,是一张报纸生产力如何最大化的重要环节。从另一角度看,考核机制与用人机制在某些方面可以划上等号,因为正确的、高效的考核机制能确立报社员工的认同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明确员工的努力方向。在此次前往成都、重庆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有些方面值得借鉴。<br>
<br>
记者升级考核。在一些报社,记者分为实习记者、记者和机动记者三个类别,其中机动记者又分为三级,并实行定期考察。连续三个月获报社考核三等奖以上,则可以申请晋升机动记者,反之则做降级处理。<br>
<br>
<br>
机动记者又分为三级,连续三个月获报社好稿奖,可以申请晋级,经过三个月考核,如果连续三个月都有稿件被评为好稿奖,则可以升级。每级记者享受不同的底薪待遇,一般记者底薪为400——1000元,机动记者为3000元。在考核评定方面,取消了对机动记者的每月基本分任务的考察,只对其进行每月好稿做出数量上的考核规定,以此使优秀记者没有后顾之忧,鼓励其“沉下去”、“做好稿”,避免报纸之间的同质化。<br>
<br>
<br>
编辑分级考核。西部很多报纸都实行编辑分级制,十级编辑,从第十级开始晋升一直到第一级。<br>
实行编辑主导制,编辑十级,七级编辑,三级责编。工资底薪根据职责有高低之分,对稿件把关得好的可以破格提拔。<br>
<br>
<br>
我们认为,本报可以借鉴这种记者编辑分级制,给记者和编辑成长的空间和奋斗的目标,并且直接将稿件质量与收入、职级挂钩。本报对编辑的考核比较粗放,稿件编差了,版面编差了,没有惩罚。<br>
<br>
五、分配机制:低底薪高稿酬<br>
<br>
<br>
与成都商报、重庆商报不同,成都晚报、重庆晚报在人事制度改革上采取的是分层次管理、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管理方法,他们将一般的采编人员聘用市场化,中层以上干部依然是老的管理办法。<br>
<br>
<br>
分配体制上,经营部门和中层以上干部实行年薪制,采编部门实行定岗定薪制,基本工资与绩效挂钩。<br>
<br>
<br>
无论是非机关报系列的报业还是机关报集团系列的子报,在采编人员的分配机制上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采取低底薪高稿酬的分配制度。<br>
<br>
<br>
以成都效益最好的成都商报为例,其一般记者底薪从400——1000元不等,此标准与成都晚报、重庆晚报等报社情况基本类似,而华西都市报除一级记者(类似于本报评定的首席记者)外,记者底薪更只有300元。<br>
<br>
<br>
与低底薪相对应的是记者的高稿酬制, 记者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自己所采写的稿件。此制度客观上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拉开了记者间的收入差距。<br>
<br>
<br>
三级记者底薪3000元,二级记者底薪4000元,一级记者底薪5000元。但享受此类底薪的全报社只有极少数的记者。<br>
<br>
<br>
一般进入报社工作2年的记者底薪只有400元,工作4年的记者底薪升为800元,工作5年的记者底薪1000元。机动记者底薪3000元,机动记者不记每个月的工作量,只考核稿件质量,且有优先采访权。一般记者4个月完不成考核的工作量就辞退。<br>
<br>
<br>
而重庆商报记者底薪每月400元,其余全部是稿酬。<br>
收入最高的记者和最低的记者差距大约10倍。<br>
每月完成35分工作量的记者有200元车贴。<br>
<br>
<br>
为鼓励记者编辑在报社长期工作,工作满5年的员工,每月有500元奖金,工作满10年的员工,每月有1000元奖金,但这些奖金必须是年限满期后一次性付清。<br>
<br>
<br>
值得借鉴之处:在成都和重庆考察最明显的感受是,采编人员压力大,淘汰率高,流动量大。低底薪高稿酬更能调动记者写稿积极性。而本报目前实行的分配机制,工作几年的普通记者编辑的实际底薪达到了近2000元,占到了收入的50%左右。高底薪的优势在于员工收入水平的稳定性,而其不利的一面是为记者提供了可以懈怠的空间,不利于奖勤罚懒。<br>
<br>
六、策划机制<br>
<br>
<br>
一天三会:采前会,编前会,定稿会。<br>
<br>
<br>
采访中心每天上午11点开采前会,各部门值班主任和记者代表参加;下午3点开编前会,对前一天的报纸和版面进行报评,研究当天上版的稿件,参加会的人有值班总编、采访部主任和所有编辑。晚上7点有定稿会,主要是编辑参加,研究稿件上版的情况。<br>
<br>
<br>
在我们走访的大多数报纸中,都实行了编辑主导制,强调编辑的策划和包装稿件的功能,强调报纸的后期制作环节。<br>
<br>
每周一和周四有两次报评会,对本地所有媒体进行报评;每天下午5点编前会,讨论选题。<br>
每月评采编好稿奖,每篇稿件奖金2000—3000元。<br>
对优秀策划,报社每年评选,给予重奖,去年有记者获3万元策划大奖。<br>
<br>
七、新闻追求的方向<br>
<br>
<br>
成都商报有两个口号,第一个是,新闻发生了,商报在现场,第一时间抢发新闻,重大事件发生时要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如禽流感发生时,派三路记者,梅艳芳去世,派记者去香港;派记者参加奥斯卡颁奖;姚明第一次登陆美国时,派记者专门贴身跟踪采访四个月,花费30万元。<br>
华西都市报有一个专栏名称就是“我们在现场”<br>
<br>
<br>
第二个口号是抓独家头条。不惜重力重金打造独家头条。<br>
现在的新闻竞争已经很难在本地的重大、突发新闻中抓到独家了,所以有的报纸提出用专副刊进行竞争的策略,将专副刊做大做强,也是一种新闻取向。<br>
<br>
<br>
开设一些别人很难克隆的专栏,也是创造独家新闻的途径。如重庆晚报的“少科卧底”,就是一个别人很难学到的特色专栏,这个专栏在当地影响非常大,有报纸提出高于他在重庆晚报收入七八倍的高价挖他。<br>
<br>
<br>
值得借鉴之处:强调现场、强调独家声音、独家专栏专刊。在新闻竞争日烈的情势下,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但在任何重大新闻发生时,强调本报记者在现场且有自己独家声音,是当前新闻追求的新目标。<br>
<br>
八、信息源开拓机制<br>
<br>
现在的报纸大多放弃了通讯员来稿,主要是采用记者稿件。而信息源也从原来的单一的通讯员渠道变成了记者跑信息和读者热线报料提供信息。<br>
在成都和重庆的报纸上,每个版的报眉上都登有新闻热线电话,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新闻热线。<br>
报社还经常开展重奖新闻线索的活动。<br>
但读者热线提供的新闻线索经常会提供给几家报纸,很难独家垄断信息源,所以大多报纸的独家新闻还是要靠记者的独到发现,即使是在读者热线提供的线索中,也要靠记者独到的慧眼挖掘新闻的角度。<br>
<br>
九、广告经营机制<br>
<br>
成都商报和重庆晚报都是严格的采编与经营分离运作方式。<br>
广告实行完全的代理制,代理划分为24个行业,由各家广告公司运作,凡取得代理资格的广告公司每年需交纳广告总收入的10%作为保证金给报社,对其进行监控。<br>
成都商报的广告运作也是实行代理制,广告由30家广告代理公司代理,报社广告部总体上不直接与广告客户打交道,只是处理日常版面安排、审稿、收费等事宜。广告部实行承包责任制,但基本工资由报社发放。中层以上干部实行年薪制。<br>
<br>
最值得借鉴之处,如果报社进地改制,首要的是将报社资产剥离,调整重组资源,成立由报社控股的股份公司,将采编和经营完全分开。当然,在目前集团已经成立的情况下,这种体制可以为时已晚。<br>
<br>
<br>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就是,将经营性专刊从新闻采编体系中剥离出来。华西都市报的模式就是,在集团控制广告的建制下,成立经管中心,经管中心办经营性专刊,策划一些与新闻联动的大型活动。成为子报创收的新渠道。<br>
<br>
在我们走访的六家报纸中,有四家都隶属于机关报报业集团。如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和重庆晨报。<br>
<br>
<br>
目前来看,这些报业集团有两种广告经营方式,一种是集团内各报的广告经营各自为阵,广告经营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上交广告收入利润的80%给集团。分配实行包干,整体费用为广告收入的7%(含3%文化税),实际为4%。在这种模式下,广告自营与代理制相结合,具有相对独立性。<br>
但据了解,重庆报业集团今年对广告经营方式进行了改革,将重庆晚报和重庆商报的广告经营权收归集团统一管理,专门成立经营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并成立报业集团经营总公司,广告实行公司化经营。<br>
<br>
<br>
基本框架,总公司分设14个工作室,负责三张报纸的广告接洽、收费、制作、版面安排及服务工作。各报根据核算,将报纸版面按低线价格卖给总公司,公司实行二级核算,公司领导实行年薪制,带有经济效益的专刊部纳入公司管理,与编辑部分离。<br>
<br>
十、广告发行与新闻的勾兑机制<br>
<br>
在我们走访的六家报纸中,有的已经在市场上非常强大和成熟,如成都商报,有的还相对弱小,如成都晚报、天府早报、重庆晨报等。<br>
<br>
<br>
在强大和成熟的报业运作中,报纸明确反对广告经营与新闻勾兑,这不是长久之计,容易损害报纸的公信力,报纸付出的长期的负面成本太大。<br>
<br>
<br>
但在一些相对弱小的报纸中,会把广告发行与新闻勾兑,在广告或发行的一些活动中,新闻掺杂进去,或者在报社策划的活动明显具有广告色彩,但他们也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br>
<br>
十一、市场调查和监测机制<br>
<br>
A、成都晚报——半专业化机制<br>
由20——30名报社内部行政人员兼职组成调查小组,每周分区域随机对100个报摊抽样调查。调查面涉及各区域零售情况,报纸话题或者重磅新闻的关注度和成功度,对比各家媒体关注点的吸引力等。以此,与发行、广告等部门的反馈作对比、复核。<br>
<br>
<br>
B、华西都市报——设置专业化部门<br>
设置单独的、全职的部门——“经管中心”,负责报纸的“有偿新闻”、“关系新闻”的监督;发行和广告的市场分析;未来月度乃至年度的前景预测。该部门的任务细化到对比每天每家报纸的不同类型广告的投放量,并每天做出反馈意见或建议。<br>
<br>
<br>
C、成都商报、重庆商报——职业化检测机制<br>
成都商报的发行、广告全部交给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博瑞有限公司管理,由博瑞公司反馈市场意见。重庆商报除了设置专门的“市场监测部”外,由起控股的下属文化经营公司负责编制周、月、季度经营分析报表。每日的各区域的零售量、各版面各新闻操作的市场反应、同城媒体比较等等细化方面的其原始的市场数据,则交由该市完全独立的市场调查公司提供。据该报总编辑透露,每年重庆商报用于购买这些数据的支出在百万元左右。而且这些调查数据直接与员工收入挂钩。每年初他们根据上一年的调查情况制定出今年的工作指标,如,阅读率上升指标、独家新闻增长指标、各类新闻质量在同城媒体质量排名指标等,调查公司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与中层以上干部的年收入挂钩。<br>
<br>
值得借鉴之处:监测各家报纸的动态,若仅仅以某某报对某件新闻事件做的版面大小来衡量,已经太过粗放。专门的甚至专业的市场监测力量才能提供更细致、更精确的前进方向。从上述几家媒体的操作看,无一例外都把市场监测机制摆在及其重要的位置,不同之处只是机制的类型不同。而细究下去能够发现,越是新兴类、市场化程度高的报纸,其检测机制就越趋于制度化、职业化。如何将市场大的反应,化解为针对到报纸采、编、发行、广告一条龙,各个操作环节都能做到针锋相对、有的放矢,这的确是门科学。市场监测机制需要以更专业、更独立的眼光去审视。<br>
<br>
十二、对敌监测机制<br>
<br>
川、渝的报纸中都有专人,每天非常仔细读“敌报”,目标是发现漏洞和差错,特别是政治差错,一旦发现,则往市、省、中央新闻部门告状,川、渝的竞争已到“不择手段”。《华西都市报》总编助理很明确地说:“报业竞争到现在,仅凭报纸质量的竞争很难打垮对手,搞一些非常手段,说不定就毁灭对手,即使毁不了,也可让对手日子不好过,报纸受影响,我们打败对手就容易一些。”<br>
<br>
这次考察的几个关键词<br>
1、编辑分级制;<br>
2、低底薪高稿酬<br>
3、报纸市场监测和调查<br>
4、采编与广告完全分离<br>
发表于 2006-6-22 2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果然是机密
发表于 2006-6-23 15: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适当的了解一下行业内的部分机密,对职业的发展的规划是有帮助的啊。顶楼主了!
发表于 2006-8-22 08: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地,不错!
发表于 2006-9-3 20: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已经下载收藏,准备整理一下交给我们老总看看~~~~~~~~~
发表于 2006-9-6 22: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4-20 06:37 , Processed in 0.086667 second(s), 9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