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图片编辑生存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7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sp;&nbsp;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我也搞不清楚最初是由谁说的,但它非常快、大范围地被大家认可,说明它的科学性。当图片在所有传播角色中尚处于弱势地位、当图片编辑在整个传播流程中尚要争取话语权的时候,态度,对于确立图片在报纸上的“正确”地位,对于确立图片传播的尊严,对于营造健康的图片传播环境和理性的展望姿态,对于评估摄影从业人员的价值,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br>
<br>&nbsp; &nbsp; 而确立科学的态度,则基于一个科学的认识、一个合理的姿态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br>
<br>&nbsp; &nbsp; 协从关系中的图片编辑<br>
<br>&nbsp; &nbsp; 我首先要谈的科学认识,这是指作为图片编辑要了解图像传播在整个报纸传播体系中的位置、在整个报纸经营中的位置。<br>
<br>&nbsp; &nbsp; 从1985年开始,蒋齐生、穆清等新闻界前辈就开始酝酿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口号,不遗余力地为争取新闻摄影的主角地位而呐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口号确实鼓舞人心,特别是鼓舞了新闻摄影从业人员的士气。但是,作为一种矫枉过正的口号,“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更多的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种状态——当一些人试图模仿文字记者的分口方法建立“要闻摄影部”、“政教新闻摄影部”、“经济新闻摄影部”、“体育娱乐新闻摄影部”时,就暴露出人们对新闻摄影作用和价值认识的不够理性了。<br>
<br>&nbsp; &nbsp; 实际上,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建立在以传播效果为评判标准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新闻摄影从十九世纪20年代开始,到50年代达到顶峰,到6、7十年代受电视媒体冲击开始萎缩,而今又在数码科技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开始新一轮的繁荣,其背后真正的操盘手不是摄影记者、不是图片编辑,也不是总编辑,而是传播力量和传播效果的消长。现今的新闻摄影与50年代相比,更多的是不再强调它的独立性,而是讲求它的协从性。此前,我们对新闻摄影引以为豪的是“一图胜千言”、“世界通行语”这样理想化的描述。而今天,我们更愿意看到照片作为报纸整体传播的一部分,它在新闻信息方面与其他新闻体裁(消息、特写、评论、通讯等)是如何取长补短,协调统一完成整体传播目标的;在视觉效果方面它又如何作为版面整体视觉设计的重要元素,与色彩、字体字号、分栏、网块、线条、留白以及其他视觉元组吸引读者的视线,从而让读者心甘情愿掏钱买这张报纸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摄影与文字简单切割为“两翼”,而是更为复杂的交叉与融合关系,其目标只有一个:支撑起一张好报纸的价值核心。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信息传播上有强度;在报纸经营上有效益。我想,这是把图像意识转化为传播意识的一个基点。很显然,到了这个层面上,重视图片,就不再是新闻摄影人员考虑的问题了,而是总编辑、报纸发行人、广告经营人员考虑的问题了,这才是新闻摄影能够得以良性发展的真正基础。<br>
<br>&nbsp; &nbsp; 服务中的图片编辑<br>
<br>&nbsp; &nbsp; 认识到图片在报纸中的正确位置,就很清楚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去工作。请记住,你不是在为某个编辑、某个版面工作,而是与其他编辑甚至总编辑一道合作,为提高报纸的总体传播水平工作;你应该尝试作一个图像传播方面合格的服务生,而不应该是一个指手划脚的行政官僚;应该是连接摄影记者与版面的桥梁,而不应该是矛盾的集中点;应该是总编辑、版面编辑、摄影记者的业务参谋,而不应该是毫无主见的传声筒;应该是读者兴趣和口味的回馈者,而不该是高高在上、作茧自缚的“大爷”。<br>
<br>&nbsp; &nbsp; 从另一个角度讲,相对于读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报纸信息发布的技术传统,图片毫无疑问处于配角的地位。因此,对于一个图片编辑(包括图片总监)来说,服务意识非常重要。类似于为版面编辑找文稿配图、找资料照片、处理技术难题,为摄影记者挑选照片、修改图片说明、争取任务和利益等等杂碎小事,都应该毫不犹疑地去作。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作为一家报纸图像产销的管理者,图片总监俯下身子,敢为“孺子牛”,从小事做起,敢于“示弱”,到最后就决不仅仅是一个姿态问题了。实际上,在现实工作中,博得同事尊重和掌声的,不一定是你有多深奥的学识和多大的名气,而恰恰是一些“体贴入微”的小事和细腻可人的做法。<br>
<br>&nbsp; &nbsp; 博弈中的图片编辑<br>
<br>&nbsp; &nbsp; 有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些耗子商量如何避免猫的袭击,其中一个比较聪明的耗子想了个办法:在猫脖子上系个铃铛。耗子们一起喊好。可是,谁去给猫系上铃铛?怎么才能系上铃铛呢?众耗子一筹莫展。由此看来,理念很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更为重要。<br>
<br>&nbsp; &nbsp; 由于中国报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根据不同报纸的性质与现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图片采编方法,可能是新闻摄影改革最为关键的一步。我所在的报纸是中国共产党创刊最早的机关报,而且是一张四平八稳的党报。与那些市场化程度高的都市类报纸、甚至与南方的一些活跃的机关报相比,大众日报的新闻摄影改革要克服更多的阻力。以下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不断的博弈与碰撞中总结出来的:<br>
<br>&nbsp; &nbsp; 1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br>
<br>&nbsp; &nbsp; 培养总编辑。“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大众传播学的这个讲求效益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新闻摄影的改革。作为报纸的决策者,如果总编辑对新闻摄影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提升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那后续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培养总编辑”这个说法是摄影部主任钱捍提出来的,他认为,总编辑大多是文字记者出身,对新闻摄影的性质与规律缺乏专业化的研究,采取各种巧妙办法提高总编辑的认识水平,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所以,从1996年左右刘广东总编辑开始,我们对总编辑的培养已经经历了三代。培养总编辑最基本的方法是“怂恿”他们去参加高水平的新闻摄影研讨会,高密度地灌输先进新闻摄影的理念、兄弟新闻单位改革的经验与做法,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摄影创作中的难度与挑战。新闻摄影的研讨会大都气氛活跃,总编辑们在身心愉快的同时也都感觉到受益匪浅,所以参加摄影研讨会的热情非常高。我们的一些总编辑还被彻底拉下水,成为铁杆的摄影发烧友。在这种情况下,总编辑们不再是新闻摄影改革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有话语决断权的、可以一锤定音的改革参与者和策略制定者。大众日报新一轮新闻摄影采编的格局、流程与人员安排,实际上就是在分管总编辑的亲自参与下制定生成的。<br>
<br>&nbsp; &nbsp; 2 建立一套明确的新闻摄影评价标准。<br>
<br>&nbsp; &nbsp; 担任图片总监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一个《大众日报新闻摄影工作手册》,在这个手册中,对新闻图片的价值判断从不同层面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解释。比方说“好照片”的标准,有7条;而版面选择“合适照片”的标准,则要采用“3+1”分层次进行的标准,“3”就是“事、情、理”,“1”就是恰当的表现形式。最好的新闻照片,当然是用有创造力的视觉形式通过反映一个新闻事件大大触动读者的情感并能对人有深刻启发的照片。(这个手册最后是通过编委会的认可作为报社红头文件下发的。) 标准的制定对于企业管理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对报纸而言,这个标准实际上是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版面编辑、美术编辑以及总编辑关于摄影采编能够实现对话的一个平台,也是摄影工作能够得以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凭籍。它改变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没有理”的随意性局面,让新闻摄影的采编工作进入一个有序发展的轨道。<br>
<br>&nbsp; &nbsp; 3 润物无声的理念灌输。<br>
<br>&nbsp; &nbsp; 作为报纸整体传播的一部分,新闻摄影改革同样也是个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我们的目标,还必须让部门主任、版面主编、版面编辑、美术编辑等认同那些我们试图让总编层认同的理念。经验告诉我们,生硬的说教可能适得其反,因而我们更多采取一种主动的伙伴式的交流与学习。这样的方法大致可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br>
<br>&nbsp; &nbsp; (1)、编前会的投影展示影响中层主管。关于怎么参加编前会,我们的总编辑给出了这个主意:每天,把要发往各个版面的照片,用投影仪打一遍。一些与视觉传播基本理念有关的东西,可以借机讲一讲,让参加会议的中层领导了解进而理解。这看似不起眼的技术手段,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个投影仪,我不仅可以直观告诉大家什么是适合版面发表的照片,也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世界新闻摄影名作(比如普利策、POY、荷赛等获奖照片)、国际各大报纸的版面,让大家大致了解国外视觉传播发展的概貌与走向。而其中引发的一些思考和争论,会给我很多提示和警示,让我能更多地从版面的立场、从整个报纸的立场出发,认识和处理图片。<br>
<br>&nbsp; &nbsp; (2)、夜班的适时“布道”影响版面编辑。版面编辑是图片处理的直接执行者,图片编辑与版面编辑应该是最直接、最紧密的业务伙伴。他们对图片的使用有相当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在有些时候也会成为障碍。消除这些障碍最有效的办法是用有力的事实证明孰是孰非。但这要有个“度”,因为夜班是非常紧张的,大家并不喜欢一个喋喋不休的布道者。我的做法是不求功于一役,而是把战线拉长,什么时候有合适的事例,就会用最简洁的语言与大家探讨如何选择照片?如何进行技术处理?照片的版面位置应该如何安排?照片与文字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等等各个层面上的问题。久而久之,你和版面编辑会在图片传播的各个层面的细节问题上达到很高的默契。<br>
<br>&nbsp; &nbsp; (3)、“饭是隔锅的香”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新闻摄影先进经验和理念上的学习,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请一些对新闻摄影有研究、有见地的专家来举办讲座或座谈,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对很多图片编辑来说,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是,常常感到没法把自己的声音传递到总编层或业务同行那里。一个或一些好的做法闷在肚子里,就是没有得到认可和实施的机会。实际上,在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层面上,业内同行的观点基本上是“狗熊所见略同”,但你的话可能就“人轻言微”,而请来的专家的话可能就会受到格外重视。所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请外报的同行来,就可以通过事前的交流,把你的一些想法通过“外来的和尚”传达给你希望传达的人,取得的效果比你硬着头皮去说教要好很多。<br>
<br>&nbsp; &nbsp; 4 两个方向上的指挥前移<br>
<br>&nbsp; &nbsp; 根据版面需要前移指挥记者,根据读者需要前移指挥图片的版面安排。<br>
<br>&nbsp; &nbsp; 简单地说,就是向新闻源靠近,临场指挥记者的采访;同时向版面靠近,亲自协调照片在版面上的编辑处理,从而提高图片传播的效率。<br>
<br>&nbsp; &nbsp;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图片编辑而言,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仅仅是一个方面,如何在报纸运行的内部机制中通过适当的手段为新闻摄影拓展出一方天地,如何维持新闻摄影在整个采编关系网络中的生态平衡,可能是更高的要求。比尔·马瑞特说:“差错发生在细节,成功取决于系统”,如果说摄影采编中存在着“政治学”的话,那么颇有政治智慧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句话,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提示。<br>
<br>
发表于 2005-8-22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没人来看?
发表于 2005-8-25 2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痞子果然做一行,精一行,不断研究学习,让人起敬!<br>
<br>
发了很多不错文章,看下来,受益匪浅!<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3-29 21:12 , Processed in 0.087450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