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新京报》总编辑杨斌作客新浪嘉宾访谈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6 18: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vipchat.sina.com.cn/vip/1/log/3794.html
  大家好!




   主持人 : 各位新浪网的网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你们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中午12点30现在这个时间开始,我们非常有幸请到《新京报》的总编辑杨斌作客我们聊天室,欢迎您杨总编。




   杨斌 : 大家好,我是杨斌,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跟新浪的网友,以及所有关注《新京报》的朋友们就《新京报》的情况做一次交流。




   主持人 : 作为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的总编辑,我看到杨先生来作客之前我们网友非常感兴趣,很多网友大概是学新闻专业的,他们想和杨总编探讨关于新闻方面他们一些见解。




   网友:亲爱的杨总我和您同龄,很羡慕你的事业和你的平台,请问你们怎么吸纳人才?想要得到您一个直接的解答?




   杨斌 : 总体上来讲我们这张报纸是一个年轻的报纸,我们编辑、记者也是比较年轻的。我也经常会碰到一些朋友,他跟我们提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么样来评价和挑选、考核一个编辑、记者,考核一个干部,我想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我们用人的这样一个原则:




   第一个我们会尽可能的看到一个人的优点,而尽可能的不要去放大这个人的缺点。要尽可能的看到这个人的优点是不是作为我们《新京报》这样一份报纸它所最为看重的,而缺点对于《新京报》来讲是不是不是特别重要的,或者说通过《新京报》这种机制,可以尽可能把他这种缺点、弱点进行抑制、改正,这是我们应用很重要的一个准则。




   第二个,我们会尽可能看到这个人的这种潜力,看到这个人的趋势,有很多人都很年轻,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非常的年轻,但是怎么样判断这个人他是否有前途,我觉得前进的趋势,积极的趋势,进取的趋势非常重要,如果有积极向上的这样一种态度,有着一种好学的态度,有着一种自省的这样一种态度,我觉得他一定会是进步的,也一定是我们所最看重的一个品质。




   第三个,我们在用人的时候,并不追求等到这个人完全成熟的时候,我们才会去使用他,才会把他放在一个比较好的,比较重要的干部领导的岗位上。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很快的报纸来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我们以比较快的速度去培养,去充分的挖掘他们的潜力。所以我们在对这种人的岗位选拔上任用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他能力还不足够的时候我们就给了他这样一个位置,给了他这样一个岗位。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当一个人去承担他自己还不能够完全胜任的这样一个工作的时候,才能更大的激发他的潜力,才能更大的让他进步。相反,如果一个人他所从事这种岗位,他已经游刃有余了,已经熟能生巧了,甚至成了老油条了,我觉得对他个人来讲,他的进步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大的,对他个人来讲也是不负责任的。可以说,包括我在内的《新京报》的所有的同事,跟《新京报》的宏大使命相比较而言,我们都在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积极努力的去做,我们也不会做得太差。




   第四个,我们一定给我年轻记者,中层干部,一定会给他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这几项给他相等,在这方面我们是非常明确。我们哪怕作为一个普通编辑、记者,实际上他们自主权都是非常大的。




   其实归根到底,我们也讲,这个企业用人也要以人为本,但是我们对以人为本的这样一个理解,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有一个非常高的待遇,有着一个非常高的这样一个福利,有着非常高的这样一个荣誉跟地位,对于我们来讲这个东西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我们觉得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以人为本的这个意思的理解,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能把这个人他的最大的潜力把他给挖掘出来,把他的最大的能力,提供最好的平台让他展现出来,我觉得这个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那么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以人为本,也许他要吃很多的苦,他要付出更多的辛苦跟劳动,他甚至要忍受并不太高的这种工资待遇,甚至要忍受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寂寞和孤独,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一种激发他个人潜力的这样以人为本,展现他个人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最核心的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以人为本。




   主持人 : 我们网友听到杨总编这样说,我想对于年轻,想在新闻方面有发展的网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刚才您提到的给机会,并且挖潜能,对年轻人来说,如果有这样的就业平台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看到很多在线网友也是想有这样的机会参与到《新京报》的工作中,也是在此新祝我们网友好运,如果有机会加入这样一个团体是一件好事。可以想见现在新闻团队相对来说是比较年轻化,在您这份报纸工作团队里,大概的平均年龄是什么样的情况?




   杨斌 : 编采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7岁,分管采编的高层的干部平均是33-34岁,我们中层干部介于这两个中间。




   主持人 : 也就是说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进入《新京报》,几年之内可以迈上自己事业心台阶?




   杨斌 : 可以这样讲,如果他把握机会,加上他自己努力,加上《新京报》对他公平的考核,这样的例子已经在《新京报》有很多。




   主持人 : 这样年轻我们说新闻界精英不断成长,当然跟报纸成长是同步。




   网友:《新京报》在短短时间里取得这么大影响力,究竟原因何在?




   杨斌 : 在中国做任何的事情,其实都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新京报》来讲,其实也不例外。我所理解《新京报》它的天时是这样一种情况,它当时创办的时候,以及在一年半的发展,中国与整个世界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各种经济上的变革不断的深入的这样一个阶段,也是政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的这样一个阶段。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这样一个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的这样一个阶段。对“三个代表”的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也为如何来评判一张好的报纸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评价标准。而“三贴近”思想的提出,则为怎么样来办一张好的报纸,怎么样办一张能体现“三个代表”思想的报纸提供一个具体的指导途径,我觉得这是一个天时。




   地利是指《新京报》处在北京这样一个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经济中心、交通中心,北京它的地位可以说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最核心的这样一个窗口,在北京这样一个地方办报,它的消息来源的广泛性应该是全国第一的。在北京这样一个地方办报纸,它可能造成的影响力也应该是全国第一位的。同时,北京作为全国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它也有着为更多、更好的报纸提供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这样一个容量,这个我理解是地利。




   所谓人和,是指《新京报》的这种创办具有新闻体制改革的这样一个意义。从一开始到现在,《新京报》一直受到了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注和支持。人和的另外一方面是体现在《光明日报》跟《南方日报》两家报业集团在如何创办《新京报》,如何办好《新京报》上达成了高度的信任、理解,达成的高度的一致,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把一切的问题都解决好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且两家报业集团有着非常好的政治背景和报业背景。人和还指《新京报》从一开始它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报业的这样一种团队,这个团队非常的成熟、年轻,有活力,有经验,配合非常的默契。还有一个人和,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就是《新京报》它所要办的这个报纸的读者定位,我们所想要的读者群,跟他们这种需求是一拍即合的,是一见钟情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我们读者的思想水平不断的提高,知识结构不断的改善,在北京,在中国需要有一份像《新京报》这样相对来说定位比较高端,相对来说比较严肃的这样一份报纸出现,而我们这样一份报纸的出现,是顺应这样一种读者阅读发展的需求,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一下子就能站稳这种脚跟。




   所以综合这几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的感觉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同时具备这样的条件来创办一份像《新京报》这样的报纸是非常难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在相当长一段程度上来讲,《新京报》发展的奇迹是不可复制的。




   网友:支持《新京报》,《新京报》在北京的办报理念,《新京报》的价值究竟何在?




   杨斌 : 我觉得《新京报》的价值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释,一个最宏大的,就是推动整个中国进步的这样一个价值,这个价值的体现首先是我们提供了一份好的产品,一份好的精神食粮,对读者来讲,一份好的选择。除了这个以外,我们很多具体的报道不仅在长期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进步,一些报道在短期之内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去年我们跟青基会合作寻找北京失学的农民工子女这种活动,当时就让3500名失学的北京农民工子女重返学校。又比如我们去年率先报道并穷追不舍的湖南嘉禾拆迁这样一个事件,不仅仅处理了当事人,维护了当事者的这种权益,同时也让国务院召开专门的会议,对国家拆迁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另外我觉得还有《新京报》作为一个企业,在去年一年之内,已经成为北京市宣武区名列前茅的利税大户,已经解决了近两千人的就业岗位,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它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个是《新京报》它有着推动整个中国新闻事业进步的这样一个价值,这个价值实际上是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刚才说了,《新京报》作为全国首家合法跨地域、跨媒体合作的这种报纸,在新闻体制改革上具有里程碑这样一种意义。这种标本性的意义,为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将提供经验,提供范本。另外一个方面是《新京报》本身在新闻价值理念上,在新闻的具体操作上有着诸多的创新这样一种价值,而这个价值对于整个中国新闻界在技术层面上来讲,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京报》承载了中国新闻界的理想。




   第三个《新京报》是《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一个新的选择,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一个新的起点。《光明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集团,如何在适应新的市场来做强做大中央党报集团,《新京报》是他们的一个非常大胆、有益的尝试,是他们一个新的选择。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作为有着比较丰富市场经验和良好口碑的这样一个报业集团,如何走出北京,把它良好的经验和良好办报服务的经验在全国能起到一点推动的作用,这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一个新的起点。




   第四个,《新京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新闻的团队,我们为在这个团队里面的员工,为他们提供了不差的福利上以及工资上的待遇,更重要是我们让很多人在这里面学到了东西,展现自己的才能,挖掘了他们的潜力。而人力作为一个最宝贵的财富,我觉得《新京报》在这方面起到了是一个报业人才团队的培养库。




   主持人 : 刚才杨总编提到的嘉禾拆迁这个例子。




   网友:以此为例,杨总编是否能给我们说明一下《新京报》如何看待被应对舆论监督的阻力?会不会受到政府部门的抵制?




   杨斌 : 包括办报纸在内做任何事情,甚至是做人,只要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只要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只要想做点事情,他就一定会遇到阻力,一定会遭遇障碍,都一定会遭遇到一些负面的评价。报纸对舆论监督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在把握舆论监督这种原则的时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几个大的原则的考虑:




   第一个是我们善于分清楚哪些是大政治,哪些是小政治,所谓大的政治,就是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小的政治,就是损害了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维护的小地方的利益,小部门的利益,小团体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我们想只要我们坚持了大的政治,小的政治对于我们来讲不可怕,我们应该很坚决,我们应该可以坚持的住。




   第二个,我们在舆论监督的时候更加的注重客观、准确、全面。我们知道作为一张报纸来讲,它的影响力越大,正面的效果越大,同时它的杀伤力也越大。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对手中的话语权怎么样去使用,我们一直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和一种自省的态度。比如我们可以为了做一篇舆论监督的稿子,我们可以安排两个记者花两个月的时间在一个地方长期的呆着,稿子出来之后,我们改了五遍,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要客观、准确、全面这样一个原则非常重要的体现。如果是我们在报道上没有差错,没有失实的地方,做到了客观、准确、全面,我们觉得我们就非常的有信心,有把握,不会轻易妥协。但是如果我们发现我们出现的这种差错,我们也绝不会回避我们的问题,我们一定会在报纸上进行更正,进行解释,跟有关的部门、单位、个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甚至为此我们愿意承担我们该负的法律责任。




   第三个,在舆论监督这种策略上,我们跟有些报纸不一样,我们更加注重建设性,更加注重结果,不仅仅要“破”,更重要的我们还要注重“立”。这种策略使我们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更容易被被批评者接收。在整个的策略的把握上,我们还非常看重时机、分寸,我们会非常看重是否现在发这样一个报道是一个最合适的机会,什么时候该穷追不舍,什么时候该适可而止,这个分寸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去追求跟平衡的。




   总体上来讲,《新京报》的舆论监督是《新京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色,在坚持正面宣传这样一个大的方针不变的情况之下,《新京报》的舆论监督受到了比较广泛的肯定,我们很多的监督个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受到广泛的肯定,我们几乎也没有发生一起因为舆论监督而引发的法律官司。




   我们相信,《新京报》这样一份报纸,它是受读者欢迎的这样一份报纸,是受老百姓欢迎的这样一份报纸。我们总是说政府的利益应该是跟老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那么我想如果我们的报纸是老百姓欢迎的,是维护了老百姓利益的,那些被我们批评的个别政府部门,部分地方,部分个人,他们也没有道理不欢迎我们,不最终通过时间来接纳我们。




   主持人 : 现在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网友在关注我们这一次交流,现在杨总编也能看到电脑屏幕上的问题。




   网友:我原来在深圳特别喜欢《南方都市报》,到了北京以后发现《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是一体的,非常关注《新京报》。




   网友:我买报纸不喜欢买厚的,《新京报》就很厚。




   主持人 : 我现在手上的这份今天的《新京报》就很厚,有88版。




   杨斌 : 我们确实在办报过程中接到很多读者的疑问,就是认为《新京报》太厚了,感觉看不过来,感觉看起来很累,就问我们就一定要这么厚吗?我想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来看的,第一点我们觉得综合性的日报,它跟专业性的报纸、周刊它不太一样的地方,它是一个大的超市,而专业性的周刊、周报它是一个专卖店,而作为《新京报》这样一份综合性的日报,它不仅仅是一个大的超市,我们还想做一个超市里面的一个品种最齐全,质量最高的,服务最好的,总体质量最高的这样一个大的超市。我们觉得综合性日报,它具有这样的一个责任,同时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责任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给我们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尽可能及时的信息,尽可能多元化的这种信息,无限的这种可能性是指我们可以在这些多方面的信息、多元化的这种信息整合上,报道上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质量不断往上提高。




   第二点,我们现在这种报纸的厚,一方面是内容的厚,另外一方面同时我们也为我们广告的发展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在目前的中国,一份好的周刊它的市场一年如果能达到一千万,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但是对于一份日报来讲,它的市场份额一年之内达到十个亿也并不少见。我们认识到办一份综合性的日报,如果真的办得好的话,也就是把一份日报办好在市场上相当于一百份周刊的这样一种总和,但这个市场总和必须靠厚报来承担,这个市场份额必须靠厚报来承载。




   第三个我们希望读者的阅读习惯能有所改变,对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所引导。我们想告诉读者的是,你要想一天之内把《新京报》从头到尾把它读完确确实实不可能,《新京报》每天大概有20-30万字,几百张照片,不可能读完的。对于这样一份报纸,如果有那么几篇文章,甚至只有一篇文章的一句话能让你感觉到受益,能对你有所启发,我觉得您付出这一块钱就应该是值得的。就像您去一个大的超市里面去买,你更多的是各取所需,而并不是你去这个超市,而把这个超市所有东西一次性购买齐一样,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在版面上的架构上来讲,我们也尽可能的注重导读,我们几个封面都是以导读为主的。同时我们在分类的架构上也是比较科学的,按新闻的门类进行科学得分类,版面的设置也是以一种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一直顺承下去的,这点上我们对读者轻松阅读厚报能提供一种导航的作用。




   主持人 : 刚才我们说了一下《新京报》的重量,现在我们谈谈它的价钱。




   网友:为什么是一块钱?是否定价有点高?五毛不可以吗?




   杨斌 : 我们在创办《新京报》之前,我们就对《新京报》这种价格在内部有过激烈的争论,觉得在北京这样一个市场上,一块钱是不是太高,尤其是对于一份新生的报纸来讲,它是否应该有一个从低价到高价的一个过程。后来经济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觉得要以一块钱的定价,而且要坚持住这个一块钱的定价。




   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价格是价值的体现,中国的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我们对我们报纸的质量有着充分的自信,我们是有着比较非常大的信息量,有着比较高的新闻采编的质量,有着比较好的服务。总体上来讲,我觉得我们的质量值得值一块钱。




   第二个理由,也有人跟我们说,如果五毛钱的话发行量不就增大了吗?对我们来讲发行量固然是我们一个重要的一个诉求指标,但是它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不是我们最注重的一个诉求指标,我们更注重的一个诉求指标是它的影响力以及它有效的阅读力。而影响力和有效阅读率在很大程度上与单纯的发行量是不一定成正比的。从经济的角度说来讲,发行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大到极致才是最好,它也一定有一个最佳的市场值。




   第三个理由,大家也都知道,日报的一个重要的发行上的特点,就是它的发行大多数是亏本的。不要说那些卖五毛钱的报纸,即使像我们这样卖一块钱的报纸,实际上它的成本也是亏损的。这个成本的亏损当然要靠广告来填补,但是发行本身的定价的填补,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这样一笔数目。如果我们以一种低价的态势在市场上来做的话,首先我觉得它对《新京报》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而这种不利一定会导致《新京报》质量和服务水平下降,最终受害者也是读者。其次,如果《新京报》降到五毛可能会引发北京报业市场的日报类的价格战,而这种价格战我们觉得对整个行业来讲,是有害的,它会加大整个行业的这种成本,让整个行业生存更加的艰难,发展更加的艰难。而会反过来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必然让北京整个服务水准下降,最终受到损害还是读者的利益。所以我们在这样一个方面,我们对报纸长远的发展,对整个行业大局的这种考虑,我们是有这样的考虑。




   第四个理由,任何的产品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差异化,我刚才说我们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读者群,我们也不想涵盖所有的读者群,对于《新京报》的读者来讲,对于它相对来讲是一个社会地位比较高,知识水平比较高,经济基础比较好的这样一类人群,而对于这一类人群来讲,我觉得他们是能承受得起一块钱的份额的。一份报纸跟一个产品是一样的,只要它的定价在一个适当的高,只要它的高不是太离谱,再怎么高也都会有人去买它。归根到底一份报纸如果办得不好,它哪怕再便宜,甚至白送,总会有些人是不愿意看的。




   主持人 : 再给大家说明一下,现在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是《新京报》的总编辑杨斌先生,很多网友提出了各方面的问题,杨总编也都看到了。可能我们一下回答这些问题是不太实际的事情,把网友们的问题汇总一下,我们做一下解答。




   从网友的反映来说,他们喜欢不同的部分,有的人喜欢副刊,有的人喜欢评论。




   网友:《新京报》有很多评论和深入报道,我比较喜欢。




   网友:一份日报有必要这样做吗?




   杨斌 : 在我们传统的这样一个印象中,日报就是一个短评快的一个东西,就是一个生命力只有一天的一个速朽的产品,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传播发展的阶段,对于日报的理解可能需要做一些调整。一个,我认为随着电视跟网络越来越普及和强势,在新闻的及时性上,在新闻的短评快上,日报已经受到的巨大的挑战,甚至在这方面,它已经不是最有优势的,它没有电视快,没有网络快。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日报必须去注重一些电视跟网络所没有办法在现阶段之内做到的一些东西,而这样一些东西就是深入的报道和系统化的报道,就是一些评论性的高端的新闻的品种的东西,这是日报面临电视和网络的竞争所必然的发展趋势。




   第二点,对于评论和深度报道这样一种东西,它本身有着巨大的新闻价值,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注重的新闻的品种之一,它能有效的解答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分析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走向,揭露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不为人所知的一些需要暴光的一面,它对于整个报纸的品质的提高,对于整个报纸的厚重度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种高端和深度报道的东西,并不是周报和周刊的专利,综合性日报发展趋势必然会在这方面更加注重,更加有所作为。




   第三点,我是觉得日报做这种评论和深度报道,是有着很多的优点的,尤其是跟周报、周刊比,我觉得它有很大的优点。一个优点,就是我们的版面比较多,我们现在日均事80-88个版,我们这么多的版面为我们提供深度的报道,提供大篇幅的全面深入的报道一个事件,提供了足够的版面的支撑。第二个它的优点是速度快,因为是日报,所以我们的出版周期比周报、周刊短很多,同样一个事件在采访差不多的情况之下,我们可以更快的把它报道出来。第三个是消息来源比较广,日报积累的人脉和消息来源肯定比周报、周刊广泛。我们在线索来源上,在消息源挖掘、配合上也比周报、周刊有着天然的优势。第四个是我们人力比较充足,我们的采编系统有三百人,而一般的周报、周刊一般只有几十个人,在面对一个非常重大的,非常热点的新闻的时候,怎么样集中兵力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视角把它给挖掘出来,这个时候人力的集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为了做一个重大的报道,我们可以在一天之内投入三十个人同时去进行,这样的报道对于《新京报》来讲并不少见。第五个就是影响比较大,从总体上来讲,周刊、周报发行量如果能超过十万的话,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作为一份日报来讲,发行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不稀奇,同样一份体裁,发表在日报上和发表在周刊上我觉得它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这些方面,所以从长远来讲,我觉得日报做这种高端的东西,评论的东西,深度报道的东西大有作为,而且肯定会对周报、周刊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影响。当然,我觉得日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周报和周刊。




   我看到有很多网友说《新京报》的评论很开放,报纸的图片非常有特色,报纸的用途有一些新的思路对《新京报》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在此我表示非常的感谢。




   主持人 : 而且我甚至看到有一个未经证实网友的话,江苏的报纸每天都用《新京报》的稿子。




   杨斌 : 实际上从发行量来讲,《新京报》还不足够大,但是很多比《新京报》发行量大的报纸,它的影响力远远小于我们。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等各地电视台的读报的栏目中,我们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旅游卫视等电视台的读报率我们一致名列前茅的,全国各地的报纸转载《新京报》转载率也是名列前茅,新浪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对《新京报》新闻的转载率以及网友的点击率也是名列前茅的。




   主持人 : 回想起凤凰卫视著名的电视评论员杨锦麟,有报天天读,他作客新浪的时候也特别提到《新京报》,半岛日报,国外一些报纸,国内他提到就是《新京报》,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说到这,我们刚才谈到评论了,也谈到被转载率了,有一个问题网友提出来了。




   网友:这样的内容是否意味着《新京报》主要面对的是高端人群,就是比较有话语权的阶层,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而忽视普通群体、弱势群体的声音?




   杨斌 : 我们读者的定位确实相对来说比较高,刚才我说了,他们地位比较高,文化层次比较高,经济水平比较高,发展潜力比较高。整体上来讲,我们的读者群是这个社会的相对来说一个强势的阶层,是一个比较有话语权的这样一个阶层。




   但是我想,虽然我们的读者定位是以他们为诉求对象,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一定就会成为强势群体这样一个代言人,而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声音。首先我觉得我相信我们的读者,我们的读者虽然是一个有话语权的强势阶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这样一种推进,我相信这些最有话语权的强势阶层,实际上他们同时也有着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着比较强烈的这样一个正义感,而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新京报》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是一致的,是默契的。我相信他们希望在《新京报》上看到的并不一定是迎合了他们的利益,迎合了他们声音的这样一些报道和评论,他们更愿意关注的是作为整个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总体上的这样一种利益的评论和报道。因为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度比较高的这种社会,没有任何一个阶层是孤立的,甚至没有一个人都是孤立的,所有人的利益其实都是紧密相联系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如果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声音,从长远来看也必然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公正,也必然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发展,最终也会损害强势阶层他们的一些利益。




   第二点,我们更多的会关注弱势群体这样一些利益,关注他们这样一种声音,也许很多网友都会有印象,我们曾经在“北京是否设立禁止乞讨区”这样一个话题上,《新京报》总共发了大概有七十多篇言论,这种七十多篇的言论基本上都是反对北京设立禁讨区的。在今年北京的两会上,我们也对有人提出来对北京的人口摄入准入制,我们也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我们总体观念也是认为这些是不太合适的。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有的人是说《新京报》其实挺傻的,其实很多北京的读者都是赞成设立禁讨区的,都是赞成设立人口准入制度,《新京报》的报纸在北京发行,这样得罪北京读者,何必吗?至少可以不发言,我觉得我们不是这样看待的,我们觉得我们的目的,我们办报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是为弱势群体说话,也不是单纯为强势群体说话,我们唯一的一个目的是一个实事求是,是促进公正和维护公正,这是我们一个准则。




   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我们要尽可能的克服我们作为媒体的这样一种偏见,作为媒体的这样一种偏见,作为社会人的这样一种偏见,某种程度上来讲,所谓的客观的报道,所谓的真实的报道,就是一个不断的克服我们内心的偏见的一个过程,而克服内心的偏见,维护社会公正,绝大部分就是去监督、抑制强势群体的利益,维护促进弱势群体的利益。




   那么我们在整个的新闻报道把握上,我们更多是依照法治的精神和人文的情怀,这两面旗帜引导《新京报》在如何处理社会公正的问题上,找到了标杆。




   主持人 : 看到在线网友的反馈,在我印象中来新浪网嘉宾聊天室作客的新闻人或者报业从业人员不在少数,但网友反馈比较一致性的说喜欢的还真的不像今天这么多。看到不少网友谈论《新京报》广告价位的问题,认为是否有点高,是不是太泡沫了,是否可以调低,请杨总编回答一下。




   杨斌 : 其实谈到广告定价比较高的问题,其实跟我刚才谈到的我们报纸的发行定价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着一致的原因,我们从一开始来看,我们这个报纸确实是处在一个比较高的定价的水准,一些发行量比我们大的报纸,办的时间比我们长的多的这样一份报纸他们的广告价到现在没有我们创办初期那样高,到我们创办初期都没我们这样高,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我觉得也是基于一种对我们自身质量的这样一个认可跟自信,我们认为在《新京报》做广告,它不仅能获得相应的影响力,也能获得相应的高质量的服务,我觉得这两者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广告价位一个最终的考核。




   我了解到更多的情况是,我们的广告客户对《新京报》的广告的定价,一开始很多广告客户对我们的定价有所怀疑,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我们的广告业务人员,看到他们服务的精神,看到《新京报》这样一种发展的势头,看到《新京报》这样影响力的时候,很多广告客户已经没有这个疑虑了。




   还有一个,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新京报》的广告本身的品质,是比较高的,占《新京报》广告主要的比例是房地产的广告,汽车类的广告,通讯类的广告,教育类的广告,同时,我们还拒绝医疗广告,证婚广告,来料加工这样一些广告等这些目前很不规范的,经常不真实的这样一些广告,我们对广告品质的维护和追求,既是注重报纸品质的表现,其实也是对在我们这里做广告的其他广告客户的一种回报。




   网友:我是一个有观点的人,所以我看一份有鲜明观点的报纸。《新京报》确实做到了有观点,请问杨总《新京报》的评论有什么样的特点?




   杨斌 : 《新京报》的评论的特点,第一个是量大,我们不仅每天在二版、三版有两个版的言论,而且在周二到周五的时候,还会分别都有一个经济评论和一个文娱时评,在每周日的地球周刊我们还有国际版的评论,还有其它的散见的评论。目前每周我们评论的总量在全国应该是最大的,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我们评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时政类的评论,也有社会类的评论,既有国内的评论,有本地的评论,也有国际的评论,既有经济的评论,也有文娱的评论,还有体育的评论。那么在评论的这种品种上,我们也是多样化的,有代表报社观点的社论,也有代表普通读者一般性问题的来信,也有代表面比较广泛的大众观点的这种评论,还有代表精英观点的时评专栏,还有针对当中一个热点进行系统化、深入阐释的实事访谈。还有就是我们作者非常多元化,大家注意到《新京报》在每篇言论的后面,我们都会注明作者的身份,从身份的注明可以看到,我们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个阶层,来自各个行业,他是保证《新京报》评论多元化,保证读者尽可能的来参与办报一个比较重要的体现。




   第三个特点,我刚才讲的,《新京报》在评论上也是非常遵循法治和人文的这样两个精神,所谓的法治,我们的理解是适应中国国情发展的民主基础上的立法、执法、守法,以及各项制度、各项政策、各项秩序、各项纪律各个层面,制约权利,保障权利,而所谓的人文则是以人为本,保护和尊重人的生命、幸福、人格、权利和价值,适应中国国情的自由、平等、关爱,科学和真理,热爱生活的情趣。这个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我们的评论遵循一个积极、稳健,有见地的原则,大家会发现我们的评论非常的平和,特别注重理性和建设性,我们绝对不会说采用讽刺、挖苦的手法,冷嘲热讽的手法纯粹评判一件事情,而不提供解决的途径和思路。我们更不会充当道德审判和媒介审判的角色,甚至我们在很多细节上也特别留意。比如我们的评论很少用反问句,甚至很少用感叹号,这都是我们想用平和和包容的心态的一种体现。




   第五个特点,我们不谋求话语大权,不追求一锤定音,我们发表很多争议性的评论,包括比如说二月份的时候,我们展开了“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的讨论,双方的观点非常激烈,我们总共发了几十篇的言论,而像这样针对一个事件不同的观点经常可以在《新京报》的言论上看到,我们还专门设立一个批评栏目,如果读者认为我们的社论有错误,或者需要补充,需要进一步说明都可以来信给我们指出,我们很愿意在这样一个栏目上把它登出来,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也只是一家之言,我们也有我们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我们也一定会有不准确、不完善的地方。




   其实总体上来讲,我们对言论的理解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观点,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想为读者认识新闻,认识世界的提供一种策略,一种方法,一种途径,我们只是去做分析,我们不一定去替读者来做出一个结论性的判断。




   主持人 : 跟各位新浪网友说明一下,杨总编的聊天将进行到14点30分,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网友:为什么《新京报》总是在不断的改版?甚至说优秀的更需要改变?原因是什么?




   杨斌 : 我们这次改版的原因有这么几个考虑,第一个我们觉得我们的新闻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合理性,这个进一步合理性,就是在时事新闻的比例这一块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刚创刊时,由于夜班印刷能力的限制,以及时事新闻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时事新闻的比例虽然在总量上不低,但是在整张报纸上比例偏低。同时考虑到A叠的广告比例会增加比较快,所以我们首先是扩大A叠。




   第二个考虑,是一个成本投入的适度。一年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实力也比以前增强,为我们改版扩版的资金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我们也不会过分的去超前,我们想着,从市场的角度上来讲,领先市场一步可能就会占据先机。但是如果过于的超前,有可能会损害报纸的发展,会失败。




   第三个考虑,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同行可能也会有一些动作,这也是我们一种应对。




   第四个考虑,我觉得还是比较重要的是这是贯穿到《新京报》骨髓里面的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一种进取的精神和一种自省的精神,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是“好的更需要改变”,是因为我们觉得当一张报纸如果觉得他的报纸质量已经好的不需要再改变了,或者他觉得他的报纸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么我觉得这样的报纸离衰退也就不远了。我们发自内心的积极进取和自省的姿态,是对报社发展的要求,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激励,也是对读者,对客户的一种回报。




   总的来讲,我们这次改版其实更多的它是一种微调,并没有对我们总体的办报的思路,办报的理念,读者的定位进行调整,相反我们认为我们的理念,我们的读者定位是非常的准确的,经验证明是非常的准确的,我们只是需要在坚持这样的办报理念,坚持读者定位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质量,提高我们的服务。




   网友:杨总编能不能谈一谈具体有哪些改变?




   杨斌 : 一个是我们对时事新闻进一步扩容,增强北京新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的份量。第二是体育新闻单独成叠,在周二和周五的时候成为A2叠,八个版。第三个,我们新推出一批版面,比如评论的专栏,时事的访谈,目击版的日常化,以及增加北京客等生活方式版面。第四个是让我们的房产新闻放在B叠,让它回归经济新闻的根本属性。第五个,我们取消了电视周刊,把当天电视上精髓的内容,进一步的精炼,放在当天的版面上进行介绍。第六个,我们是把赛道周刊和娱乐周刊的出版日期对调,把赛道由原来周六见报换成周一见报,把娱乐周刊的周一见报换到周六见报,因为重大赛事很多是在星期天,同时为跟周二周五的单叠体育新闻形成系统性,所以我们把赛道的周刊挪到周一。因为很多演出的资讯需要提前告诉读者,所以我们把娱乐周刊放到了周六。第七个,我们对版式进行一些调整,除了BCD叠的报头我们进行了变化以外,整体上来讲,我们标题的字号变小,版式的分栏更具灵活性,留白更多,增强图片使用,提高阅读的快感,总体上让我们的版面观感显得更加的从容、干净、清秀。




   网友:《新京报》的目标是超越北京晚报,成为北京市读者数量最多的报纸吗?是否想一统江湖,赢家通吃?




   杨斌 : 确切的来讲,《新京报》对自己的这样一个目标的锁定,更多的是从超越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出发,而并不是从怎么样超越对手出发,我们更多是把自己做一个具体要求,我们在某一年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不是说我们到某一年我们要赶超某一家报纸,甚至消灭掉哪一份报纸,我们从来没有做这样一个定位。




   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并不想追求的一统江湖,赢家通吃,我们追求的是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是真正的对中国的进步能起到一点推动的作用,对整个中国新闻的事业起到一点推动的作用。在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产品,最有价值的产品,不一定是最畅销的产品,赚钱的报纸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报纸一定赚钱。我们的目的当然是想办一份赚钱的报纸,但是我们更想办的是一份伟大的报纸,我们当然想办一份畅销的报纸,但是我们更想办的是有价值的报纸。我们认为我们首先是报人,其次才是商人。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讲,报纸是一个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的产品,必须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




   另外一点,我也觉得没有任何人能在北京这样一个市场一统江湖,赢家通吃,北京的市场非常的大,北京的价值需求,人员的结构非常多元化,任何一份报纸都不可能满足北京各个阶层的所有读者的阅读的需求,满足他们的购买的需求。任何报纸也不可能占据市场的各个层面,而没有任何的差异化跟侧重点。




   我还认为,如果有哪一家报纸真正的一统江湖,赢家通吃了,除了对这家报纸的即得利益者有益以外,这种垄断只会对整个行业造成损害,最终也是对整个读者的利益造成损害。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希望这个市场是繁荣的,是丰富的,是大家共存的。只有大家共同的把这个市场做大,根据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来满足不同的读者的需求,我觉得整个的北京的传媒业才是健康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网友:你对《新京报》今年的发展预期是怎么样看的?




   杨斌 : 老实说,《新京报》今年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很艰辛的付出,但是《新京报》最艰苦的时期已经过去,去年以及它刚创办那种时期,远远比现在要艰难。我们觉得今年《新京报》还会快速的发展,而且这种快速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均衡的发展。我们对今年很有信心,原因有这么几个:




   第一是《新京报》在去年做的很多的影响力的营建,品牌的推广,市场基础的建立,会在今年厚积薄发,显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影响力它实际上是报业发展的一种规律,它是有滞后性的,这种滞后性在今年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释放。




   第二是我们在《新京报》内部我们建立了一套比较好的运营的体制,有两家集团共同营造的,共同打造好的运营体制,而这种体制的建设,在目前国家大部分报纸都不具备,这种体制会是《新京报》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保障。




   第三是我们的内部的机制,我们会进一步的完善,老实说,由于在去年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到要把一个报纸办起来,要有一个产品建立起来,要把市场打开,所以我们内部很多管理机制上,我们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年我们有了足够的精力来做这样一件事情,这个也会为我们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四是《新京报》的团队,虽然从一开始就比较优秀,但是我们觉得今年它会更加的成熟,我们有很多的员工来的时候实际上都不熟悉北京,不熟悉传媒,但是经过一年半的这样一个锻炼,上上下下每一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上和经验上的提高,而每一个人共同的提高,会让我们整个团队战斗力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是我们在资金上也会进一步的宽松。一个是我们广告的回报会比去年更大,另外一个我们也会以其它的手段扩大我们的资金,来为我们进一步的壮大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备的支持。




   主持人 : 因为时间的关系,网友和杨总编的对话不能再继续下去,我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各方面的内容,现在想问一下杨总编,这样的交流给您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杨斌 : 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跟网友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对于我个人来讲,是一种促进,对于《新京报》来讲是一种促进,我非常珍惜,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积极的参与。




   《新京报》其实不仅仅属于《新京报》两千员工,也不仅仅属于《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家报业集团,它身上承载的这种使命感和历史感,注定了它和中国所有的有理想、有责任、有作为的报纸一样,属于整个中国新闻界,属于所有的读者。归根到底,属于中国,属于这个时代。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在这里恳切希望各位关注《新京报》发展的网友,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宽容我们,爱护我们,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讲是一致的。而我们也会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负厚望,不辱使命。谢谢大家。




   本次聊天到此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3-29 14:58 , Processed in 0.085286 second(s), 8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