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尚未登录,请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 登录 |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南方周末》半年来时政报道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0 03: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周末》半年来时政报道分析(内刊文章)

——————————————————————————————————
作者:林楚方    转自:记者的家
——————————————————————————————————


此文为内刊写的一篇分析文章,发在这里,作为资料保存.

末近半年,编辑了46篇时政报道,现在静下来,告诉自己,为什么这些报道会出现在时政版上。
也许我的观点还不成熟,还很幼稚,只是给这期马后炮凑个数。

综合起来,这些时政报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官员主导型时政报道(占总数的20%)

1、建议废除腐败官员死刑(马昌博采访,出现的核心官员是湖南省委组织部处长王明高),有人说这个报道是个观点稿,其实,如果不是官员提出,如果不是在国家级课题里提出,如果是北大教授说出,就不是新闻,所以,这个报道迅速形成当周舆论热点。

2、“中国最难当的官”怎么当(赵蕾),这是回周末以来做的第一位退休高官采访,他是前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他透露的信息让大众知道意识形态部门是如何管理的,报道揭示了意识形态管理者刘忠德老人的逻辑。

3、受刘忠德报道的启发,又相继做了《湖南:前省纪委书记力陈反腐之艰》(杨敏之,鞠靖采),《中组部前部长直言高官管理》(张全景,赵蕾采),《义务教育,这20年为何这么难》(柳斌,马昌博采),他们都曾主管敏感部门,而纪委、组织部门(包括之前采访的宣传部)是执政党最神秘的部门,我们向读者相对完整地交代了这些机构的运行,这几篇报道具有指标意义。

4、《追问河南副省长》(朱红军采,张大卫)、《胡德平:清算“第一桶金”就是否定改革成绩》(曹辛,朱红军),《中国出版业还是弱势市场》(采访柳斌杰,约稿),就热点话题采访权威官员,这样的报道通常会成为成为官员圈甚至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以胡德平的采访为例,民营企业主阶层肯定要关注,而社会公众可能更关注。

有人把这个栏目叫高端访谈,今后,高端访谈将以副部级以上官员为主,高端访谈也将会占据时政报道的四分之一,这一栏目将是我们和这个群体联系的纽带。

5、《陕西省长换帅》(李梁)这是一篇时政人物调查报道,陈明德是一个明星官员,李梁老师的报道是关于陈的报道中最多信息的。

所以,政治人物类报道,包括专访、调查等操作类型,他们掌握信息、拥有权力、控制资源、决策政治,理应成为这一版块的核心读者群和报道对象,报道他们,对核心政治圈精确“打击”,直接拉抬报纸影响力。此外,商界人士、中产阶级对这类报道也有天然兴趣,这些报道也是经营部门赢得客户的重要筹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报道都属于低政治风险,高市场收益,”性价比很高”的新闻产品。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和官员走多近?以前有一种声音是不要走太近,但目前的问题是,我们离官员太远!我们还被一些人认为是..的,现在的社会情绪下,反体制已经不受欢迎了,严肃的媒体应该和体制既合作,又保持距离。

二、时政现象类报道(占总数的4.4%)

时政现象类报道,半年来,我觉得只有两篇,一个是《鲜为人知的反腐研究者》》(马昌博),另一个是《在中国工作的西方记者们》(郑焰)。

对特别政治人群的扫描,是时政报道的新产品,两个报道又非空穴来风,前一个是在我们重点推出《建议废除腐败官员死刑》》之后,顺理成章地推出,后一个则是“有预谋”地推出,歪打正着,发表时正好赶上温总被外国记者质问中国封锁外媒的问题,由于敏感,此稿被迫送有关部门审看。

其实,如果我们坐下来仔细想想,我们这个政治社会中,还有很多群体,没有被扫描出来,而一旦扫描出来,就会成为热点,还会有外围群体感兴趣,这类报道同样具有观察政治晴雨之功用。

值得关注的群体还包括:民主党派背景的官员如何行政,东北下派干部生存,从企业界到政界的官员群体调查等,这些领域都少有成规模涉及。也应成为今后时政报道的新的增长点。

三、趋势性报道(占总数的20%)

《巡视制度三周年》(赵蕾),《任职中西部的东部高官们》(向郢  赵蕾),《惠及1.2亿人的改革帷幕拉开》(赵蕾),《聚焦新近反腐动作》(吕明合、马昌博、曹筠武),《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前瞻》(马昌博),《上海这一月》(吕明合),《“中非论坛”背后的政府之手》(赵凌  张悦)《党委“减副”》(马昌博)《为改革争论再次定调的深意》(朱红军)。

有人认为,这样的报道很空,且难采访。但这类报道恰恰是时政报道的主打产品。能否做好取决于团队整体水平,我们有没有能力看透过去一段时间真正发生了什么,并告诉人们未来会发生什么?有没有对政经大事的嗅觉?有没有支撑判断的专家思维和专家资源?

这类报道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从技术分析入手,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不难看出,总体看,趋势性报道离理想状态还很远,为了弥补认知差距,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以核心披露方式来带动报道,以弥补不足。

我们做的虽然不是很好,但竞争对手们更差,这是因为传媒群体还不成熟,从长远看,一个媒体否令人看重,越来越不凭你的胆量,而是要看你的功用,你的功用绝不是供人”发泄”,你能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无论政界还是商界都会关注你的判断,摩根士坦利很牛,就是因为他能够相对准确地告诉你趋势。

时政报道做到一定的火候,比的就是这个,比如《经济学人》,全球政商精英都要看。

四、时政事件性报道及官场故事(占总数的24%)

这是目前最擅长的报道,比例最高,包括《检察长被传“客串”房产生意》(吕明合),《儋州大规模袭警案始末》(成功),《泰国政变24小时》(由姗姗、李虎军),《最高法院媒体限令引发争论》(赵凌),《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违法占地案始末》(柴会群),《政府办“小姐培训班”引发争论》(张悦),《“博客实名制”先推试点后立方案》(赵凌),《 “一把手”夫人们被引入反腐》(鞠静),《区政府被传世界第一》(柴会群)《十年监狱长为何沦为阶下囚押犯大省力推监狱治理新政》(徐楠),《惊动高层的“大胆”设想》(傅剑峰)。

此类报道尤其强调时效性、信息量,没有办法,大家的节奏都这么快,一条新闻的生命就几天,做终结者太难,而且等你终结的时候,新的热点已产生。所以,周报必须第一时间冲上去,要比竞争对手高得多的拿料本领,用最精彩的文本呈现。

这是我们的传统优势,目前还无法动摇。

五、权威信息披露型报道(占总数的10%)

《全新干部考核体系即将公开》(向颖),《涉及9亿人的选举如何进行》(苏永通),《新闻出版总署严打腐败记者》(马昌博),《中央党校课题组提交政改报告》(傅剑峰),《三千名官员的艾滋病答卷》(李虎军)。

有同事常说,不能和日报拼信息,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周报也有优势,因为日报是被动披露,而周报则是带着智慧主动披露,我们可以在日报过度开采的废信息矿里,寻找到宝藏,《新闻出版总署严打腐败记者》就是典型。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这类报道在时政报道中数量还比较少,这需要我们的人脉资源能有充分保障,也是作为编辑最头疼的一件事。

六、基层政治创新报道(占总数的10%)

《没有派出所的大庆治安更好》(戴敦峰),《老百姓先推选党组织再定人》(马昌博),《“一把手”夫人们被引入反腐》(鞠静),《为何要在中央级媒体发“正面报道”》(朱红军),《市委书记为何力推“洗脚”业》(何海宁)。

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基层的政治新事儿。只是目前中国基层政治革新乏力,不能象前些年那样高频出现,这类报道已经出现委琐迹象,今后一段时间,将会继续委琐。

总结, 46篇时政报道,凝聚了几乎新闻部所有同事的努力,首先,相对4年前起步时,这些报道的共同特点是,更接近核心信息源,对趋势判断更为准确(因为我们的信息更多来自权威信源),传播价值更高、更有眼球。

其次,时政报道的目标读者群已经越来越清晰,核心读者群是官员群体和商界精英,外围读者群是对政治信息敏感的人,报道要不断调整,以和这个定位吻合。

第三,时政报道必须有高传播价值,少了这个,都免谈,任何报道都要追求传播要素,没有传播要素,就不能做。

第四,低政治风险,冒险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会导致生存环境恶化(以前在其他媒体工作时,感触非常明显),我相信,低政治风险、高市场收益的操作模式是存在的,要靠我们挖
掘。

最后,按照新闻规范去操作,要尊重“客观”“均衡”“交叉印证”等最基本的操作原理。由于篇幅所限,只能讲个大概.
发表于 2007-2-10 14: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认识一下南方周末的美编或组版。。。谁可以帮个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关于本站|粤ICP备16010423号

GMT+8, 2024-3-28 22:59 , Processed in 0.093843 second(s), 9 queries .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返回顶部